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25):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

作者:发布时间:2025-07-11浏览次数:10

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式发布《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25)》。今年蓝皮书以“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为主题,分为总报告、绿色低碳发展篇、生态环境治理篇、气候变化适应篇四大板块,涵盖能源转型、消费模式创新、生态空间优化、碳足迹管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关键议题,致力于探寻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的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最大化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与美丽上海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认为,美丽上海建设是上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抓手,而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将成为这一进程的关键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存在双向赋能关系。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将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的需求也将倒逼技术创新与要素配置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报告情景模拟分析显示,到2035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情景下,上海单位GDP能耗较政策情景下降25.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1.4%,标志着绿色技术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将显著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效率。

资源环境蓝皮书从绿色低碳、生态治理和气候适应三大领域探索了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的关键内容。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蓝皮书强调需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供给、化石能源清洁替代及能源消费绿色化。针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蓝皮书建议建立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强化绿色技术共享创新,共同建设世界级低碳产业集群。此外,森林碳汇资源管理被列为重点任务,需通过生态空间精细化管控与碳汇技术研发,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蓝皮书指出生态环境治理需加速数字化转型,完善绿色数字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并强化污染控制、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同时,蓝皮书聚焦公众关切的“身边小事”,如油烟气管理、噪声污染防治等,将美丽细胞建设纳入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市民绿色获得感。在制度建设层面,蓝皮书呼吁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统筹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服务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供应链绿色化。

在气候变化适应领域,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金融风险、生态系统风险及健康风险,蓝皮书建议将气候适应能力纳入公共政策决策框架,通过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驱动决策,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兴技术投资,统筹风险应对与生产力提升。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提升与美丽上海建设研究 周冯琦 程进 袁浩畅 吴昊添 陶斐媛

Ⅱ 绿色低碳发展篇

    2 新型能源体系支持上海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研究 孙可哿

    3 新型租赁经济助力上海消费模式绿色转型研究 王琳琳 杜航

    4 上海森林碳汇资源管理与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协同增效研究 吴蒙 杜红玉

    5 区域协同转型背景下长三角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研究 罗理恒 王文琪

    6 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促进上海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研究 张希栋

Ⅲ 生态环境治理篇

    7 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张文博 林菲

    8 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设计与思考 刘扬 邵一平

    9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胡静 李宏博 周晟吕 陆嘉麒 邓静琪

    10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尚勇敏

    11 深化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李海棠

Ⅳ 气候变化应对篇

    12 气候变化经济金融风险应对与新质生产力提升协同推进研究 陈宁 庄沐凡

    13 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风险应对与新质生产力提升协同推进 刘新宇 曹莉萍

    14 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与新质生产力提升协同推进研究 周伟铎

附录 上海市资源环境年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