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理恒:上海促进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金融创新研究

作者:发布时间:2024-04-16浏览次数:93

 当前全球人类遭受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严峻气候考验,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已然成为稀缺资源。气候资源是战略性资源、重要的生态产品,促进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是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2022年,上海浦东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这为全面促进上海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战略契机。

一、上海气候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现状及气候金融实践成效

 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是以低碳产业(如气候生态农业、气候生态旅游、气候生态康养、可再生能源)为载体,将太阳光照、热量、云水、风、大气成分等有利的气候或气象条件转化成生态产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或政府补偿等途径实现其价值,是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上海适宜性气候资源构成农业、能源、旅游、康养、低碳等产业领域发展的基础条件。从气候生态农业发展来看,近十年上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持续下降趋势,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29亿元,至2022年实际值下降了76.32亿元,下降率达到22.3%(见图1)。这表明近十年以来,与适宜气候资源高度相关的农林牧渔业产业规模可能正在缩减,农业领域的气候资源价值实现不足。

 

1  20132022年上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为便于比较,图中数值是以2013年基期折算得到的实际值。

 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数据来看,20132021年上海风力发电量由3.38亿千瓦时增加至18.34亿千瓦时,增加了4.43倍,20152021年上海太阳能发电量由0.35亿千瓦时增加至15.35亿千瓦时,增加了42.86倍(见图2)。由此可知,近年来,上海风电、光伏发电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了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上海总发电量为1003亿千瓦时,风力发电量与太阳能发电量之和仅占总发电量的3.36%,这与《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8%”的目标还存在不小差距,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2  20132021年上海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近年来,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平台、金融要素集聚及气候条件优势,上海积极推进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金融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加强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相关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例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上海规定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同时,制定上海碳普惠体系建设方案,出台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战略规划。二是持续推进气候金融创新实践。截至2022年末,上海辖内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0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0.24%,上海绿色贴标债券发行规模为528.5亿元,同比增长352.48%,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上海气候投融资规模正在持续扩大。

二、金融支持上海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目前上海气候资源价值实现面临气候资源相对稀缺、气候资源价值核算及气候金融地方标准体系不健全、支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气候金融创新及激励不足等难题。一是上海气候资源特殊性和稀缺性导致金融工具难以发挥作用。气候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难以核算度量、难以界定产权归属及难以价值评定。同时,气候资源的数字特征差异,导致不同产业所依赖的气候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各不相同。就上海气候资源禀赋而言,上海没有本地水电,2021年上海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仅为3.35%。上海气候资源的稀缺性和利用效率不足进一步加剧气候金融工具发挥作用的难度。二是上海尚缺乏气候资源价值核算及气候金融地方标准体系。目前上海尚缺乏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技术指南,尤其缺乏上海气候资源价值核算地方标准,导致无法摸清上海气候资源价值家底。另一方面,目前上海金融支持的气候资源产品范围不明确,气候投融资缺乏统一的规范性认定标准和标识体系,金融机构难以准确甄别气候资源资产。三是上海支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种类单一及创新不足。目前上海金融产品及服务大多以“绿色信贷”产品为主要载体,金融产品种类单一,融资形式仍以间接融资为主,支持范围十分受限,推广难度较大,对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等多类型的气候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大范围创新应用明显不足。四是上海支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金融配套奖补激励不足。目前上海尚缺乏激励气候金融助力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制度供给,从现行政策来看,尚未涉及对气候金融业务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增信担保等奖补激励措施,也未明确规定奖补激励的具体细则,尤其缺乏针对气候投融资激励的上位法和规范性文件。

三、金融支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国内外经验

 目前国内外已有丰富的实践案例。一是创建专项性气候生态银行。例如,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建立“森林生态银行”,首期15.55万吨碳汇量成交金额288.3万元。美国建立“湿地缓解银行”,通过湿地信用的售卖,实现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动态保护,并将湿地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二是建立气候生态指标及产权交易机制。例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开展梯面林场碳普惠项目,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三是创新气候生态信用产品及服务。例如,江西省建立“信用+”经营权贷款机制,推出“林农快贷”等纯信用贷款产品。四是完善金融支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配套机制。例如,创建气候生态产品公用品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构建以“淅有山川”为典型代表的生态产品公用品牌体系。建立气候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启动天山花海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

 

四、金融创新促进上海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结合上海气候资源价值实现及气候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上海气候资源价值核算及气候金融地方标准体系。健全上海气候资源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形成地方核算技术指南。建立上海气候投融资项目认定地方标准体系,打造地方气候金融项目库,同时建立健全以环境信息披露为导向的地方ESG评价标准体系。建立气候投融资协同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财政、金融监管、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对话机制。

 二是打造上海气候投融资特色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气候资源价值核算在信贷、期货、保险、碳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气候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促进气候金融服务多元化和普及化。例如,构建上海气候资源价值实现平台,提供以森林碳汇、农业碳汇核算为基础的气候生态资产抵质押信贷服务。探索建立上海林业碳票交易机制。创新上海气候金融服务平台管理,全面升级平台对气候投融资项目信息归集共享、气候资源评价、环境风险识别等关键领域的服务。

 三是加强上海各产业领域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金融产品创新应用。创新探索上海气候生态信用产品及服务,以湿地信用、水质信用、碳信用等气候金融产品为载体工具,推动气候资源资产化、气候资产资本化。创新分行业分区域的特色气候金融产品,因地制宜推动气候信贷、气候债券、气候保险等金融工具在各区气候生态产业领域开发应用。积极创建气候生态产品公用品牌,同时打造上海气候生态产品联合公用品牌。

 四是完善上海金融支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奖补激励机制。应持续加大上海气候金融奖补激励力度,增加金融支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制度供给,明确出台加快气候金融发展的奖补若干措施的政策文件,积极推行针对上海气候金融业务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增信担保等奖补激励措施落地,采用分层级差异化奖补模式最大程度激发企业气候投融资潜能,根据气候投融资项目评估认定的层级档次,对参与企业进行分阶浮动信贷贴息或风险补偿,对具有代表性和可推广性的气候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予以奖励,最大程度惠及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农户,整合盘活分散的气候生态资产。

 

(罗理恒,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编自:周冯琦、程进、胡静主编:《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24):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