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冯琦、张文博: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作者:发布时间:2023-12-08浏览次数:77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论断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海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必须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现新进步、作出新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和超越。西方现代发展观偏重于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环境之于人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异化的状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扬弃和全面超越。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与物共适、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世界观和生命观。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理念,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基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人的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基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从污染控制导向型向风险防控型和环境质量健康导向型转变,全面保障自然生态系统健康,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健康安全和均等化公共服务等多样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


 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新格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愿景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生的发展新思维,构建生态文明新模式。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将人、自然、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冲突的,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过度利用和开发自然。


 始终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指标。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呈现正面效应。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有推动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身就内含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使用更少的投入创造更高的价值,投入更少的资源去生产相同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并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第一,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存在于代内之间,也存在于代际之间。从代内公平维度而言,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原则,从代际公平维度而言,要合理统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态环境需求,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维护地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上海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


 以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产业梯度转移为核心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国际大都市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强度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很多国际大都市都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拓展城市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发展模式转型。因此,要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以低碳金融和低碳社区为抓手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能源低碳化、清洁化转型项目大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通过低碳金融产品进行前期投入,借助金融手段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引导其投向低碳技术领域,有利于加速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项目的落地。


 以市场手段和公众参与为重点推动污染源头治理。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等政府管制手段在污染末端治理阶段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污染源头治理中效果有限。在污染治理进入平台期后,将市场手段和公众参与作为推动污染源头治理的主要手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可以激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污染源头治理。


 以生态韧性和人本导向为原则推动城市空间优化。随着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攀升,众多城市都开始将生态韧性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通过合理科学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而随着城市的主要功能由服务产业向服务居民转变,城市空间布局也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居民健康和居民生态福祉。


 以低碳出行和绿色建筑为突破推动生活方式转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交通排放和建筑耗能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测算,城市空气污染总量的一半是由城市的道路交通所造成,全球碳排放中约8%来自水泥行业。因此,引导低碳出行、鼓励绿色建筑是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路径。


 来源:上观新闻 2023-12-07

 作者:周冯琦 张文博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可持续发展国际比较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