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是苏州吴江,一侧是上海青浦,全长586米的慢行桥飞卧在元荡湖上,助力一体化示范区跑出“加速度”。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进”。其中,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开创生态价值共享、生态价值共创、新质生产力打造、新比较优势塑造的新境界,推动“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尽快出功能、出效益。
“一厅三片”重点区域的一大核心是生态环境优美的“水乡客厅”,周边分别是上海青浦的西岑科创中心、江苏吴江的高铁科创新城、浙江嘉善的祥符荡创新中心。这一生态价值新高地持续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初步实现了生态价值共享。
举个例子,以沪苏浙交界处“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为代表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对上海来说是上游水源地;但对苏州、嘉兴而言,它们处于水系下游,适宜布局工业基地。相关利益诉求存在分歧,一度导致共治生态环境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近年来,在共保联治制度下,两省一市衔接、统一重点跨界水体环境功能定位和管控目标。江苏、浙江配合上海把太浦河等跨界水体定位为水源地加以严格保护,对周边原先发展工业的地带按水源地保护要求提高环保标准。
同时,两省一市建立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在国内首创跨省域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立项、统一编制、统一审查、统一发布流程,且做到环境监测“一张网”、环境执法“一把尺”。
两省一市还首创联合河湖长制。截至2022年,共任命或聘请310多名联合河湖长。这一做法被中组部、水利部等当作对内宣传推广、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案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执委会主动协调、两省一市各扬所长的联合创制模式。
比如,由上海牵头负责环境标准和监测统一制度创新工作,在充分调研评估基础上形成政策草案;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搭建共商平台,组织各方多次沟通,在尊重历史基础上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充分考虑各行政区不同发展诉求,形成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目标的方案。
有别于传统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一体化示范区进一步汇聚高科技企业、壮大高科技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新路,形成了将生态优势转化成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
目前,伴随以华为、英诺赛科为代表的高科技头部企业,由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创设的科创机构先后进驻,一体化示范区正在成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新赛道的热土。
下一步,随着无形壁垒消解、要素自由流动,两区一县乃至两省一市有望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塑造新比较优势。
比如,在人才资格互认、产业标准统一、金融服务同城化、企业异地办事便利化等方面取得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携手打造统一大市场、充分尊重统一大市场、善于利用统一大市场,促成绿色低碳技术、人才、企业家等创新要素以及优美生态环境开发权、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产权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总之,通过释放一体化发展红利和生态价值红利,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将有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3-12-05
作者:刘新宇,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能源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