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王琳琳、吴蒙等于2022年在《Systems》上发表题为《How China Achieves the Delicate Balance in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A Systems Thinking Perspective》的论文,该研究基于72份政策文件、报告、官方新闻报道和文献,运用系统思考方法构建云南省兰坪县生态扶贫(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EPA)政策的因果回路图(Causal Loop Diagrams, CLDs),探究其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共赢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外部支持、资金资源、就业和内生驱动的产业发展是EPA成功的关键驱动力。在后扶贫时期,应避免因外部支助的撤出而重新陷入贫困的风险。
研究背景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面临极端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超过95%的极端贫困人口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重点县,面临脱贫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难题。生态扶贫是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工作模式,有助于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的数据,生态扶贫助力2000万人脱贫增收,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9亿亩。探究生态扶贫的内在作用机制,总结经验供他国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系统思考能为分析生态扶贫政策的整体动态结构、功能、行为模式提供支撑。因此,基于系统思考,本研究试图回答的研究问题是:
• 生态扶贫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共赢?
• 哪些关键反馈回路会影响生态扶贫的结果?
• 关键反馈回路如何影响生态扶贫的结果?
研究案例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国土面积4371平方公里。全县98%以上的面积为高山和山谷。森林覆盖率为71.49%,立木体积为34万立方米。该地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文化资源。然而,由于其发展历史和耕地的缺乏,兰坪县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基础极其脆弱,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
2016年以来,兰坪县累计投入生态扶贫及惠农资金71133.59万元, 通过实施生态恢复项目和生态补偿、生态搬迁、生态产业、农村清洁能源项目等措施,共13.2万人从生态扶贫政策中直接获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赢。本研究以“兰坪+生态扶贫”为关键词,在政府网站、中国知网等平台收集相关资料数据作为分析的依据。
下图展示兰坪县生态扶贫政策的因果回路图。首先,兰坪县的贫困陷阱是实施生态扶贫的政策触发因素。经济社会资源的匮乏需要兰坪县向外界寻求资源,例如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扶贫资金。因此,在生态扶贫初期,主要措施集中在通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现财政转移支付(“输血”),包括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生态搬迁等。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生态资源的供给,而且可以促进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加收入来源。由外而内的资金注入解决了当地燃眉之急,但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后期,兰坪县实施生态产业和清洁能源项目,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这些措施有助于兰坪县从外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促进当地经济和扶贫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技能升级来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力更生,同时对生态产业的支持提升内在生产力(“造血”),以增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发展生态产业和清洁能源项目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巩固生态扶贫的生态成果。此外,减少贫困和发展经济社会,可以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长期的环保行为。因此,通过生态扶贫的实施,贫困地区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优化,通过协调统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脱贫攻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研究启示
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扶贫的成功四个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包括外部支持、资金资源、创造就业和产业发展。
由外而内的外部支持对于启动生态扶贫非常重要。贫困地区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降低了其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因此,政府将生态扶贫作为国家战略,并为不同的生态扶贫项目设置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开展生态工程扶贫,如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补偿等,实现对贫困地区的“输血”。
资金资源的连续性是生态扶贫成功的关键驱动力。公共财政可以为生态扶贫项目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但难以长期充分满足兰坪县等长期贫困地区的需求。因此,促进社会资本的参与是必要的。考虑到资本追求的利润最大化,贫困地区需要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提供就业是实现生态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稳定的就业和工资是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劳动参与,贫困人口可以赚取收入,实现对社会的价值,有助于激发他们积极脱贫的内生力量。同时,贫困人口通过就业实现技能的培训提升,有助于提高其长期就业能力。即使未来失去了扶贫项目提供的就业机会,但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使贫困人口更有可能实现就业。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加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有助于培养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长期提高环境效益。
内生驱动的产业发展是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生态与产业耦合是提升贫困地区经济市场竞争力的可持续保障。在生态扶贫的实践中,内生驱动的生态产业包括提供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几种改善资源整合的方法,有助于将“输血”转变为“造血”,并在可持续减贫中加强自力更生能力。
综上所述,脱贫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对贫困人口来说,提高个人扶贫的积极性和能力,需要长期的知识和财富积累。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取决于供给侧和需求侧因素的协调。然而,生态资源向生态产品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生态扶贫的生态影响,如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需要数年或数十年才能显现出来,这意味着外部支持的退出机制必须与当地经济的自力更生发展有效衔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根据《增长的极限》中的讨论,经济不可能无限增长。以生态旅游为例,如果旅游增长带来的环境负荷超过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资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生态扶贫的终结。如何确保生态扶贫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主题。
(王琳琳 吴蒙等,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