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季度上海环境经济形势分析

作者:张文博 周晟吕 周冯琦等发布时间:2020-04-23浏览次数:922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部署,结合本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2020年初,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规划处安排指导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大气环境研究所组成的上海市环境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开展对上海市环境经济形势季度分析加专题研究,近期启动2020年一季度上海环境经济形势分析,形成一季度本市环境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摘要:

一季度,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做好全市疫情防控有关环保工作的同时,继续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全市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环境监测数据均处于正常水平保障本市环境质量平稳改善,助力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国际贸易受阻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明显,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本市未来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动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须有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更加坚定绿色发展战略定力;二是为应对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本市高新技术产业供应链趋向本土化和区域化,对环境污染防治能力要求提升;三是主要贸易国受疫情重创,防疫物资需求剧增,短期外需结构发生变化,环境污染监管和风险防控面临新挑战;四是国内疫情平稳控制后产能加快释放,叠加既有排放,短期环境污染防治压力加大;五是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防控,短期对本市经济发展和财税收入造成较大冲击,有可能挤压全社会环保投入,污染防治资金保障难度加大;六是受复工推迟影响,部分污染治理任务按期完成的压力较大

根据国家“六保”工作重点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把握”的总要求和总部署,基于对本市未来环境经济形势的研判,对做好今年下一阶段的全市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坚持科学布局、系统谋划,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二是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工作;三是坚持持续深化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上海特色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四是坚持加快布局补齐与城市能级不相匹配的环境基础设施能力短板;五是坚持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年度任务和收官目标。

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降。但从三月份复工复产情况来看,部分行业逆势增长,经济运行情况逐步趋于好转。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做好全市疫情防控有关环保工作的同时,继续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全市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环境监测数据均处于正常水平,保障本市环境质量平稳改善,助力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国际贸易受阻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明显,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本市未来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

一、一季度本市环境质量状况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医疗废弃物的收运处置有序推进,实现日产日收日处置,全市环境质量平稳持续改善。

第一,环境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幅增加今年一季度,全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9%,较去年同期上升10.1个百分点。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比例为41.8%,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5.1个百分点(见附录1)。主要污染物浓度较去年同期有显著下降。20201-3月,PM2.5PM10SO2NO2平均浓度分别为37.82μg/m³39.57μg/m³6.29μg/m³35.08μg/m³,较去年同期下降19.6%29.5%16.3%27.7%CO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10.5%PM10NO2浓度下降幅度接近30%(见附录2)。臭氧浓度有所上升,臭氧污染发生时间为近年来最早。一季度O3日最大8小时浓度的平均值为84.03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升高6.4%。由于今年1月气温较往年上升1~2℃,对O3上升有一定助推作用,O3为主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最多,天数比例为42.9%,其中3O3为主要污染物的天数达到22天,318日出现短时臭氧污染,今年进入臭氧污染季的时间为近年来最早。复工复产形势下,全市污染排放继续保持回升趋势。3月下半月本市NOxSO2VOCs和一次PM2.5排放分别恢复到春节前79%86%88%79%的水平。

第二,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一季度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202013月,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5.3%,较去年同期上升17.5个百分点。Ⅱ~Ⅲ类水质断面占77.9%,较去年同期上升32.7个百分点;Ⅳ~Ⅴ类断面占21.7%,较去年同期下降25.9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占0.4%,较去年同期下降6.8个百分点。其中,20个国考断面均已暂时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全部为优Ⅲ类;239个市考断面水质还存在波动,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是氨氮、总磷两项指标。

第三,全市医疗废弃物收运处置有序推进。疫情爆发后,市生态环境局做实做细各项防控措施,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制定全市医疗废物三级应急收运处置预案,自120日起每日调度全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和运行情况,截至330日累计处置涉疫情医疗废物3500余吨,实现日产日收日处置。

第四,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相比,上海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平均水平,其中,1-3月上海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9%,高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86%;上海市1-3PM2.5平均浓度为37.8微克/立方米,低于长三角41个城市的平均值45微克/立方米。从变化趋势来看,三月下半月,长三角区域层面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上升,与上海市总量变化比较,长三角区域SO2环比回升幅度更大。

二、本市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2020年第一季度,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市委“防控和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精神,在做好医疗废弃物、医疗废水的监管和处理等工作的同时,克服疫情造成的环保工作难题,严守环境底线,积极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发展国家战略的落实,主动为重大项目落地、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环评审批和引导监管等服务。

第一,严格疫情防控服务联防联控大局。一是成立疫情防控环保铁军突击队。生态环境局动员全系统全行业党员干部和群众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成立了十支市级层面的疫情防控环保铁军突击队,重点保障医疗废物安全处置、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监测、重点单位指导服务等工作。二是制定全市医疗废物三级应急收运处置预案,调度全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全力保障医废收运处置,实现日产日收日处置。三是加强医疗废水监测监管。对医疗污水处理情况开展排摸和监测监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和各项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对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所在金山区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水消毒、自行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确保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和城镇污水安全处置。四是主动作为,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生态环境部门还积极参与到各地党委政府疫情防控环境管理中,协调解决医疗机构和有关企业的困难。在医废处理、应急监测、医疗扩建项目环保验收等方面,做好服务和参谋工作,服务当地疫情防控大局。出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辐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根据疫情防控需求豁免部分医疗设备的环评和辐射安全许可手续。

第二,创新工作模式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为保障疫情防控大局,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推动环保审批、建设工作模式创新,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便利。一是通过推进线上政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疫情期间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张网,实现各类环保业务办理“线上见、网上办、电话联”,为涉疫情保障企业扩产转产提供环评服务便利,为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环评和执法方面的支持,保障居民就业。二是调整优化环境政策保市场主体,减轻企业负担。针对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做好复产复工企业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工作》《关于调整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扩大环评豁免和环评告知承诺实施范围的通知》等文件,通过延长整改期限、弹性环境监管、推迟碳交易报告、核查及配额履约时间等减税降费举措,减轻疫情期间企业环境治理压力,帮扶企业渡过难关。三是通过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驻区指导、实地督查,帮助企业解决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协同跨前服务,协助企业合法合规、绿色经营。针对宝钢等企业的重点项目,宝山区环境部门开展“一线会诊”,梳理项目推进情况,缩短开工审批时间。

第三,协同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为支持和服务长三角绿色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促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一是统筹部署长三角协作防治工作。119日在上海召开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工作例会,重点从加强各领域机制衔接、《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规划》协同编制、一体化示范区协同共建等三个方面统筹部署了2020年长三角区域联防共保工作。二是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一体化工作。在疫情期间通过远程视频会议进行异地联合办公,就裁量基准原则规定、基本框架内容达成了一致,并依据约400个行政处罚案例,进一步提高裁量基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推进长三角区域绿色供应链合作创新。召开了绿色供应链区域合作研讨会,探索绿色供应链突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跨区域环境治理新机制,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积累经验。

第四,严守环保底线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一季度市生态环境局着眼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局,坚持守环境底线就是保基本民生的原则,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的同时,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明确全年环境监管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一是系统谋划开局性工作。启动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本市贯彻实施意见等规划计划的编制工作。二是统筹全年大气污染工作。出台《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和引导,推动中小燃油燃气锅炉提标改造、推进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出台《关于开展本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化治理。推进完成柴油车污染攻坚战。三是加强重点排污行业监管,出台《上海市2020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管,督促宝钢、高桥石化等重点企业自行监测,强化治理。已全面启动排污许可证整顿和核发工作,预计今年9月底可以实现全覆盖。四是推进农村污染防治攻坚。出台《上海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从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解决养殖业污染、控制种植业污染和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四大方面,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短板五是全面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切实提升本市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三大能力。六是聚焦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印发《上海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上海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编制、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工作的补充规定(试行)》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管控和修复等工作。

第五,规范环保服务,完善多方参与机制。通过规范环境监测社会化、第三方环保服务,引导和规范更多企业和机构参与环境治理。出台《上海市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2020年版)》,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效率。编制《第三方环保服务规范》,鼓励引导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环境治理。其中,奉贤区出台了《奉贤区环保管家第三方服务机构考核办法》,督促环保管家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促进形成优质、高效、可持续的第三方服务体系;松江区发布了《松江区自主验收类第三方服务机构管理实施细则》(试行)3个文件,分别明确了自主验收类、工业固废类、危险废物经营类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管和处罚制度。

第六,推进智能环保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继续推进环保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对实朴检测等环境监测技术企业进行调研,引导和支持企业投入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中,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其中,闵行区生态环境局搭建统一监管平台,将扬尘监控数据实时接入新虹街道“大联动”平台,解决环保数据与街道管理脱节的问题。

三、当前本市环境经济形势研判

总体来看,疫情对第一季度全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加。但在全市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危机中仍然蕴含着发展亮点和机遇。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受阻,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明显,根据国家“六保”工作重点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把握”的要求,深入研判本市未来环境经济发展新形势。

第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动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须有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更加坚定绿色发展战略定力。一是疫情爆发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856.6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7%,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18.1%,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2.7%。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9.3%20.4%4.0%。工业生产下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7.4%二是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国际贸易受阻美国、欧盟、日本去年的进口总额占全市48%,三地疫情的爆发导致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机械设备、车辆及零件、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的供应链受阻,可能导致成电路制造业、汽车等产业的核心零部件短缺、制造成本上升,保产业链供应稳定的压力较大三是部分行业形成有力支撑,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呈现良好势头。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下降3.6%,降幅较小,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值逆势上涨。互联网教育、在线办公等新经济业态较快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逆势增长,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1%7.3%。上述行业为疫情冲击下的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全市各项政策的支持和刺激下,3月份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势头良好,152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规上工业、商品销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在3月的降幅收窄。疫情的爆发和全球蔓延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疫情危中有机,蕴含着新的业态和竞争力,在保底线、保增长、保民生的压力下,应对危机和紧抓机遇都需要更加坚定地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严守环境底线,坚持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二,为应对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本市高新技术产业供应链趋向本土化和区域化,对环境污染防治能力要求提升。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可能导致欧美日加快产业回流和供应链布局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调整步伐,并加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合作的限制。全球产业链重构将改变本市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现有发展模式,目前本市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口占比为31%48%;出口占比为41%69%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高。为保产业供应链稳定,主动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潜在风险,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将会从国际合作和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模式,渐渐转向独立研发和自行配套的区域协作和本土发展模式,这一转变一方面对全市的营商环境、创新能力、生态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对本市环境污染防治监管服务能力带来新的挑战。

第三,主要贸易国受疫情重创,防疫物资需求剧增,短期外需结构发生变化,环境污染监管和风险防控面临新挑战。欧美日疫情短期难以缓解,外需结构中口罩、防护服、医疗设备等防疫物资比重增大。上海企业在全球防疫物资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海华合、上海赛科等企业是熔喷料等原料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上海医药是重要的药品生产商,上海大胜的医用N95口罩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前10。这些企业所处的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对环境监管的要求高、潜在的环境事故风险高,随着企业产能的超常释放,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风险应对能力将面临较大考验。此外,疫情爆发后,上海石化、上汽通用五菱、三枪等企业也转向防疫物资及原材料的生产,转产企业生产类似产品的时间较短,可能存在较多的环境污染的隐患和监管的薄弱环节,需要在下一阶段重点关注和防范。

第四,国内疫情平稳控制后产能加快释放,叠加既有排放,短期环境污染防治压力加大。一是本市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化产品仍处于达峰缓增高位平台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维持相对高位水平二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全面施工可能带来一部分新增排放压力。三是重点产业在疫情结束后将进入存量产能释放和增量规模扩大的快速增长期。一季度全市集中推出26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核心环节;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市工业机器人和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8.9%7.5%。随着国内疫情平稳控制,这些重点产业的增长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潜在环境污染防治压力加大和环境监管服务需求增加

第五,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防控,短期对本市经济发展和财税收入造成较大冲击,有可能挤压全社会环保投入,污染防治资金保障难度加大。一是财政面临减收增支压力,可能部分挤压环境治理项目投入。在多项税收优惠与经济下行双重因素作用下,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1.3%6.5%。与此同时,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当前的财政运行“紧平衡”的状况短期内仍将持续,且会把更多资金、政策放在六保上。此外,中央环保投入资金已明确向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倾斜。综合判断,本市环保领域的财政投入可能会受到挤压。二是企业资金短缺,可能带来社会污染治理投入减少。疫情防控下大量企业停产限产,企业现金流压力加大。有序复工后,对于部分行业尤其是供应链较长的行业,其生产恢复仍需要一定时间。资金短缺压力下,部分企业已经发生治理投入减少或治理项目节点推迟等现象,后续情况须密切关注。

第六,受复工推迟影响,部分污染治理任务按期完成的压力较大。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期完工的压力较大,今年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然艰巨,截至今年3月底,第七轮环保三年计划安排的250个重点项目,启动(开工)238个,完成108个,总体按计划有序推进。但疫情导致的建设物资调配、人员返岗时间延后等问题,已经影响了部分工程项目和林地建设项目,进度有所滞后。目前已经通过与相关单位沟通研判、加强推进协调等方式赶回部分进度,如期完成的压力仍然存在。二是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投运率和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部分行业或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负荷生产状态,或者受第三方运维公司不能正常工作影响,可能导致污染减排设施的投运率和稳定性降低,影响全市污染减排防治效果。三是个别项目因征地动迁、规划调整、选址落地等客观原因有所滞后或变化。浦东新区合庆郊野公园、闵行马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城区污水厂初期雨水调蓄改造、雨污混接改造等任务等项目因征地动迁、规划调整、选址落地等多方面因素,个别项目实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存在一定滞后或难以及时启动,保民生基础设施压力较大。目前已采取规模调整或替换、时间节点调整优化等举措减小影响,其中浦东合庆郊野公园等部分尚未开工的建设项目,正在协调项目部门提前实施,主动推进审批服务。

四、下一阶段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是保障十四五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近期,市委季度工作会议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要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目标,要善于化危为机,既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也要拉长板、增优势、提能级,力争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努力完成好既定任务、谋划好长远发展。

第一,坚持科学布局和系统谋划各项开局性、前瞻性、示范性工作,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扎实开展基础调查研究,谋划中长期,抓紧编制本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着眼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防范环境风险,合理设定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和预期性目标。以一体化示范区和自贸区新片区为抓手,加快推进示范引领。在自贸区新片区研究实施更大力度的环评措施改革。深化长三角生态环境合作,推进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区域协作治理新模式。

第二,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工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带来的环保压力,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环保服务工作,继续强化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医疗废水处理监管以及监测应急等工作。强化对涉疫情保障企业的环保服务。加强对复工复产企业的分类指导、精准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化危为机,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能,要将疫情中已经证明是行之有效、便企利民的做法,如“不见面”审批、“非现场监管”、差别化管理和“正面清单”等,推广并固化到今后的日常管理中。实事求是优化个别污染防治任务计划节点,对于受疫情影响延误工期的环境治理工程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受疫情影响不能按原计划完成整改任务或提标改造任务的企业,在不影响全市污染防治年度目标和工作大局的前提下,实事求是优化调整个别项目计划节点。提前做好污染排放反弹的应对方案,密切跟踪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复产复工、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和污染排放情况,根据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重点关注受疫情影响未全面开工的重点排放企业和建设项目,提前做好污染防控应对方案。

第三,坚持持续深化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上海特色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快编制《本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上海特色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政策体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上海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二是积极探索环境治理新机制新手段,积极推进绿色金融等市场化、社会化长效机制。发挥政府在为企业增信、风险分担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绿色征信优先放贷、绿色债券、风险补偿等手段实现对环保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工程、环保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专项金融支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第四,坚持加快布局补齐与城市能级不相匹配的环境基础设施能力短板。疫情防控凸显了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和垃圾处理在城市健康安全保障和健康风险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医废处理、处置体系发挥的重要健康安全风险防控作用。近日,上海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对加快补齐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提出新的要求。建议结合推进“新基建”,加快研究布局补齐与城市能级不相匹配的环境基础设施能力短板。

第五,坚持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年度任务和收官目标。强化组织保障,确保节点任务按时完成,2020年重点工作要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对标对表,尤其是对于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11个专项行动、“水十条”、“土十条”等收官性工作要密切跟踪,及时反馈,确保完成年度和总体目标。聚焦重难点任务,突出精准发力,集中力量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VOCs和氮氧化物为重点,深化工业源治理,强化移动源执法监管,做好面源污染防治,深化区域联防联控;聚焦饮用水水源保护、黑臭水体整治、河湖治理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全面完成土壤详查,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修复试点,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等。优化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方向,结合疫情防控和主要污染防治的任务需求,建议今年财政资金和引资方向适度向水源地环境保护,废水废物的应急收运及处置,固废的处置体系布局和能力等领域倾斜。


                            本期报告主要执笔人:张文博 周晟吕 王 倩

                            本期报告审改执笔人:周冯琦 胡  静 黄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