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生态所邀请德国专家共同探讨巴黎大会后的中、德气候政策与角色

作者:发布时间:2018-11-04浏览次数:335

      2018年10月18日,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艾伯特基金会邀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国际研究协会和欧洲国际研究协会会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Markus Lederer发表主题演讲,并就巴黎大会后全球气候政策与中国、德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在第24次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4)召开之前预判各国在气候变化框架下的角色变化与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机制。

      Lederer教授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挑战、政策挑战、我们该做什么、情景分析四个方面分享其观点。Lederer教授认为由于人为排放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容置疑的科学事实。同时,气候变暖直接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并导致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失衡,最终造成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动荡。


Lederer教授正在发表演讲


      其次,教授认为,虽然全球大部分国家在达成《京都议定书》之后、巴黎大会之前都认为发达国家因其工业化进程要对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革命(以1750年基准)以来2℃所要求的CO2减排负主要责任,但在巴黎大会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CO2排放大国主动提出自主国家贡献减排目标,回应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如77国集团)对中国CO2减排目标和减排努力的质疑。同时,面对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全球各国需要在控制温升2℃目标下,提出与自身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CO2优化减排方案。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框架下,Lederer教授认为世界各国、城市、行业、企业等多方利益主体可以从技术、信息、市场、生活方式、制度这5方面做出努力。他强调在CO2减排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虽然包括中方、德方在内的全球各国已经就新能源补贴、市场接轨、技术推广等方面讨论呈现出较大的进步,但是进步程度层次不齐;尤其在新能源技术转让方式上,他希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会有更多的创新机制和模式。同时,他认为,中国需要在气候工程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国际合作,如采用最先进、最简易的大气控温技术实现自身CO2减排目标。在气候变化制度创新方面,Lederer教授认为《巴黎协定》所达成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INDCs)方案和全球盘点机制,将会使各国减排承诺在2025年逐步走上轨道。但仍需防止因国内政治变化,如美国特朗普上台退出《巴黎协定》而出现减排反复,为此,他借以德国前总理俾斯曼引入健康福利制度来缓解政治压力的案例来类比气候制度,希望各国能够创新减排机制,并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机制结合起来,在政治上步步为营实现温控2℃目标。

会议现场

      最后,Lederer教授希望COP24能够拿出类似CDM机制的创新机制,来减轻发展中国研发新能源技术所需要承担的经济成本;同时,希望各国都能有新的制度方案来客服能源转型可能造成的国内政治、社会利益失衡。

会议现场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研究员欢迎Lederer教授来访上海社科院生态所,在IPCC发布《温升控制1.5℃特别报告》发布之际,交流探讨巴黎协定后应对气候变化意愿和战略意义不同一般,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提出退出巴黎协定后,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的背景下,如何坚定各国协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如何通过强化2023自主国家贡献盘点机制,以及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减排机制的结合,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发布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努力推动能源发展清洁化、高效化,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发电装机容量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此外,生态所与会学者也与Lederer教授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转型、区域减排、历史责任等问题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