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长江港口吞吐能力发展迅速:2010年到2015年,长江干线货物吞吐量由15.02亿吨增长到21.36亿吨,增长45.1%;集装箱吞吐量由907.9万TEU增长到1413万TEU,增长56%(唐冠军,2016)。沿江港口在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但是对沿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而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宏观层面加强了对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的指导,并且国家非常重视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将长江经济带建成绿色生态廊道的发展目标。因此,长江港口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对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影响。
优化沿江
港口发展的建议
目前,长江经济带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长江港口的优化发展能够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而,长江港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综合上述对长江港口现阶段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下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加强码头的规范化建设
第一,简化政府对港口的审批程序,节约时间成本。目前的审批程序繁杂,申请时间周期长,与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不相适应。建议政府对港口的审批一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将同类型的审批程序合并,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同时进行审批。
第二,加强港口码头的现代化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码头信息系统,提高电子服务水平,逐渐取代人力投入较多的传统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将会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第三,加强码头建设的一体化管理,促进码头的规模化、集约化建设。针对尚在建设的大型港口项目需要进行合理评估,对不符合市场发展方向的项目要进行改造;针对已经建设完成的货主码头,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引入公共服务商参与控股)推动其向公共码头转变。
第四,坚决取缔非法码头。对于那些手续不全,不利于船舶航行安全,有害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非法码头,政府要采取强制措施依法予以取缔同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2、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制订岸线资源的利用规划。长江岸线资源是长江港口体系所依托的自然基础,同时长江岸线资源也是跨江大桥、过江隧道以及产业园区的集聚地。岸线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在各种用途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在规划制定前,需要全面听取专家以及地方的意见,建立相对科学的岸线资源利用规划体系。
第二,提高岸线资源利用规划的实施效果。加强上下级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效执行岸线资源的利用规划(尤其是类似港口码头等对岸线资源依赖性较强的经济单位),保持岸线资源供需结构总体均衡。
第三,要加强岸线资源的监督管理,建立惩罚机制。一些企业或部门在占用岸线资源的同时,长时间并未合理开发或者开发并不符合要求,此时需要政府运用法律手段,采取合理措施对企业或个人进行处罚,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违规成本。
3、系统整治航道
第一,对长江航道整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长江航道的通航的自然条件并不理想,因而对长江航道的整治涉及到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治理过程具有长期性。需要对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航道进行先期评估,分阶段、分步骤的开展长江航道的整治工作。
第二,明确权责机制。长江航道整治工作的内容庞杂,涉及到各个方面,为了避免各部门互相推诿拖延治理进度的情况。需要对长江航道治理的各个部门分配责任,使得整治部门能够明确分工、团结合作。同时能够根据问题追究相关人员或部门的责任,建立惩罚机制。
4、加强沿江港口统一管理
第一,建立统一的电子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技术在港口管理中的运用,实现港口与港口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改变实体经济中信息不完全的状况,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第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统筹管理,加强长江流域内港口的合理布局以及建设规划;与地方政府携手合作,将行业信息与地方经济信息及时汇总、披露,为港口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使得港口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按照市场变化合理投资,适度利用自然资源。
5、港口错位发展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第一,建设分等级、分层次的港口体系。港口在建设的同时,需要考虑到港口附近的经济圈现状,合理评估新建港口对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突出重要港口的主体地位以及充分发挥不同港口的功能性作用。进一步加快上海港兼顾国内、着眼海外的国际航运中心,重庆港、武汉港以及南京港立足本地、服务全国的区域性航运中心以及其它港口相互补充的沿江港口体系建设,临近港口应该尽可能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依托自身有利的自然条件,建设差异性港口,从而达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目的。
第二,港口之间建立协作机制,促进港口之间统筹发展。沿江港口同质化竞争现象延续时间较长,竞争无序以及低水平竞争损害了港口之间的利益。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规划与协调,建立港口与港口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以及利益协调机制,促进港口之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合作。
6、完善港口交通枢纽功能建设
第一,完善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运输方式如水运、陆运以及空运等,基础设施如换装机械设备、作业场地、铁路站点、专用线路以及机场等,通过合理建设以及布局不同运输方式的基础配套设施,保证不同类型货物的高效中转。
第二,建立不同运输方式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港口交通枢纽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搭建能够反映不同运输方式物流信息的电子交易平台,将水运、陆运以及空运等物流信息全面、及时地反映出来,从而便于供需双方实现有效对接。
第三,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将港口打造成水运、陆运以及空运等运输方式的枢纽中心。特别是应该加强铁路网络与港口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完善水铁联运机制。通过合理规划与协调,保证水铁联运的高效转换,降低大规模货物的运输成本。
7、发展绿色港口
第一,加强危化品的运输管理。危化品的运输对环境存在潜在风险,应该区分危化品与普通货物的管理方式,建立更为严格的管理体系。考虑将普通港口与危化品停靠的港口区分开来,并且保持危化品运输船舶与普通货物运输船舶之间的水上距离,保证船舶运输之间的安全距离。
第二,将低碳、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在建港口或者已建港口的设备更新之中。确保港口在运营时能够节约能源、资源,降低污染,保护环境。
第三,培养员工节能意识。员工是港口运营中的实践者,需要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转变以往的落后观念,促进员工提高生产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排放。第四,政府需要建立绿色港口的指标体系,对港口的绿色发展程度进行系统评估,建立奖惩机制。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的作用,设定港口对环境污染的标准,对污染排放超过限制的港口企业进行惩罚。第五,建立污染应对机制。在港口正常运行过程中,港口应该引进污染处理设施,对港口内的污染物进行收集和处理,降低污染程度;同时针对一些环境的突发事件,需要做好事前准备,从而降低环境风险。
注:本文改编自周冯琦、程进、陈宁等著《长江经济带环境绩效评估报告》。
研究团队
组长:周冯琦
成员:程进 陈宁 刘新宇 尚勇敏 刘召峰 曹莉萍 张希栋
转载声明:欢迎转载!转载请在开头注明转自公众号绿色观察者(green-observer)并在结尾附上下方公众号二维码图片。转载本文请注明原报告及报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