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尾——上海应怎样应对城市气候脆弱性?丨弹性城市

作者:张希栋发布时间:2018-04-10浏览次数:576


导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极端天气对上海的影响越来越大,上海城市气候脆弱性凸显。上海应如何应对城市气候脆弱性,本文尝试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上海应对城市气候脆弱性的必要性


        上海位于海洋、河口与陆地的交汇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上海在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人口密度、港口货物吞吐量等经济指标方面位居中国前列,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代表,对中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气候脆弱性对上海产生的威胁导致的潜在损失较之于中国其他城市都要高的多。加之近年来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较少涉及对气候脆弱性的合理规划,有可能进一步减弱了上海市应对气候脆弱性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强上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积极有效应对上海的气候脆弱性问题。


上海应对城市气候脆弱性面临的压力

        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也面临人口集聚、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压力,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的社会经济系统受到的潜在损失会更大,进一步加大了上海的气候脆弱性。目前上海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压力。2008-2016年,上海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6%,人口规模增加,同时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结构趋于脆弱。

        第二,资源压力。2008-2015年,上海人均能源消费量、用水量占供水量的比重均有所增长,资源依赖性较强。

        第三,环境压力。污染物排放维持高位,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依然较高。

图1 上海市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7》


上海应对城市气候脆弱性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上海市为适应气候变化,一方面抓紧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上海市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城市的稳定运行造成挑战

         一方面,1961-2016年,上海近年来高温天气日数明显增加,客观上加强了居民对于能源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1981-2015年,上海强降水事件共发生362次,强降水事件频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加剧了城市内涝风险。

        第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人均道路约为芝加哥的1/4,城市排水管道密度约为德国的1/3,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在一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方面,上海市排名靠后。此外,上海还对滩涂湿地进行大面积围垦,破坏了滩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削弱了上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三,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保障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的权利与责任,需要不同部门协同合作,从而找出城市运行中所面临的风险。

图2 2015年上海与国内一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对比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

《上海统计年鉴2016》、《北京统计年鉴2016》


上海应对城市气候脆弱性的政策讨论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困扰全人类的重要环境问题,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将气候变化因素考虑进来,从而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气候变化不仅仅表现为全球气温的变化,还表现为由气温变化引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海平面上升、降雨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的目标是引领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在这一背景下,上海更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来思考如何应对城市气候脆弱性,更稳妥地适应全球环境经济的发展变化。具体而言,应对城市气候脆弱性上海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社区灾害宣传工作,增强社区防灾建设


       上海市的人口规模以及人口密度均位居全国前列,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受到影响的人口数量将会较多。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有针对性地对居民进行灾害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同时有利于增进气象相关部门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居民在应对灾害方面的参与程度,有利于形成气候治理的社会氛围。增强社区灾害建设: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社区所处的位置以及需要应对的主要风险,制定相应的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投入,建立常规性防灾基础设施并且定期检查更新,还要加强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自然环境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第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城市建设


       上海在以往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以后的发展规划中,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上海应该如何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一方面,要对上海在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不同区域开展科学评估,估算不同区域最优的人口规模以及经济规模,从而制定不同区域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根据估算的结果以及实际的发展状况,合理引导人口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调整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政策。


       第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对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还具有防灾减灾的重要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道路、排水管网、防洪堤等。首先,完善道路建设。不仅要增加道路的长度、宽度还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增加道路的运输能力,从而增强突发灾害时疏散人群的能力。其次,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排水系统主要由排水管网组成,排水管网的完善能够增强城市排水能力,有效应对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防止城市内涝。最后,加强防洪堤建设。上海是一个典型的河口城市,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地面沉降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海洋灾害发生的风险,因而需要增加防洪堤的建设,并且不能仅仅停留在增加防洪堤的长度方面还要增加防洪堤的建设标准,提高上海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


         第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上海的生态屏障


       全球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增加了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代表,应该积极探索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发展之路,从而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一方面,要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除了注重增加森林面积、建设园林以及公园等,还应该注重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中的每一寸土地,在城市不同的区域内尽可能多的实现绿色植被的覆盖,保证城市的自我净化能力(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同时降低城市温度,有可能抑制城市居民使用空调的需求,进一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保护滩涂湿地,避免对滩涂湿地的过度开发。上海作为典型的河口城市,有着丰富的滩涂湿地资源。以往的城市发展对滩涂湿地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而忽视了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实际上,在自然灾害如风暴潮、洪水以及强降雨等来临时,滩涂湿地能够有效缓解其对上海的直接影响,减弱自然灾害对上海的冲击力度。


       第五,优化能源利用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发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上海的社会经济系统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较大,而能源的使用不仅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还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客观上促进了城市气温的上升。因而一方面,要优化能源利用方式,促进能源利用的清洁化、低碳化。另一方面,要促进产业转型发展,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发展绿色产业,降低上海整体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此外,要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以及便捷性,加大对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实现绿色的出行方式。


注:本文改编自周冯琦等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弹性城市》,本篇报告根据其中《上海气候脆弱性分析》编写。内容有删减。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研创团队

主编 :周冯琦 汤庆合 

主编助理 :程进 

团队成员 :刘新宇 陈宁 胡静 郭茹 嵇欣 刘召峰 曹莉萍 尚勇敏 张希栋 吴蒙

转载声明:欢迎转载!转载请在开头注明转自公众号绿色观察者(green-observer)并在结尾附上下方公众号二维码图片。转载本文请注明原报告及报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