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动态:2017年第2期

作者:发布时间:2017-06-15浏览次数:263

卷首语:中国弹性城市建设:城市水治理新思路

        全球气候快速变化下,极端高温、风暴潮、极端降雨、洪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频发,东部沿海城市首当其冲。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国城市气候变化压力依然巨大,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城市管理能力滞后等问题存在,如同悬在我国城市头上的达摩斯之剑。如何让我国城市建设更具弹性,需要从生态、工程、制度、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视角来看待我国的弹性城市建设,从而使我国今后的城市建设将更具系统性、适应性、多样化、模块化、智慧化和冗余度。
        本期主题聚焦弹性城市。弹性城市(Resilience City),也称韧性城市、包容城市或活力城市。国际弹性城市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Resilience City)把弹性城市定义为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和灾害,并保持原有的特征结构和主要功能的能力。具体又可分为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经济弹性,其中很重要的是技术弹性,它包括城市所有基础设施的弹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生命线性状。而其中以水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弹性城市建设,如海绵城市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进弹性城市建设的重要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其次,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对不同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通过统筹协调规划、排水、风景园林、道路、建筑、水文等专业,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以及排水和调蓄等相关基础设施,统筹实施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因此这种基于规划、设计与统筹的城市发展方式改变了以往的城市末端治水方式,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种新思路。
        我国政府对以水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弹性城市建设十分重视,近百个第一批国家和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将在全国作为先头部队,实践海绵弹性城市的新技术。从2014年开始,在国家财政支持下,我国逐步开展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建设实践,尤其是将PPP模式与海绵城市试点结合应用,探索出以海绵城市试点为代表的弹性城市建设有效的经验做法。为了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6年我国又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这一标准体系解决了在海绵城市快速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基础性规范和标准匮乏的关键性问题,对于提高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水平和工作效率、推广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等起到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因此,本期内容在对弹性城市理论进行介绍的同时,对我国政府出台的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政策以及地方在海绵城市试点方面的实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编写的2017年蓝皮书中关于弹性城市的研究进行推介,希望与读者共同学习弹性城市理论及其未来发展,把握国家弹性城市建设方向,学习试点城市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