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上海碳足迹与经济增长已相对脱钩

作者:上观新闻发布时间:2017-04-26浏览次数:117

近日,以“建设低碳城市”为主题的“第二届绿色发展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艾伯特基金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

在论坛上,上海社科院生态所研究团队周冯琦、陈宁、刘召峰一份关于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不少与会者的关注。他们发现,上海碳足迹与经济增长已相对脱钩,在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等多领域的努力下,上海城市的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绩,单位GDP碳排放下降趋势明显。

上海市碳排放总量出现筑平台的趋势

该成果根据2006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制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通过各种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估算量加总得出上海市二氧化碳排放量。

他们发现,“十二五”以来,上海市碳排放总量出现了筑平台的趋势,2014年上海市碳排放有一定程度下降。与此同时,上海近年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快于“十二五”国家给予上海的约束性指标,至2013年年底已经完成“十二五”碳强度减排指标,2014年上海碳排放强度已经低于1/万元。

该研究团队还对上海不同区域商业建筑碳排放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住宅建筑碳排放,近郊区大于中心城区及远郊区;商业建筑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则相对更为复杂。商业建筑可以分为办公类、商场类和宾馆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心城区办公类建筑和宾馆类建筑碳排放量较大,而郊区商场类碳排放量较大。而从商业建筑人均碳排放来看,中心城区则远远高于郊区。他们提出,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商业建筑中商场类建筑能耗最大,建筑能耗的治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提升技术水平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该研究团队认为,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问题,而是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某种程度上说,低碳城市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从规划到建设、从生产到消费、从政策制定到执行等各环节,通过城市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领和推动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形成节约、高效、环保、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涉及理念、生产、消费等多个方面的城市发展模式,才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

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在于制定高站位、可实现的碳排放目标及顶层设计,并通过创新的机制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研究团队具体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一是依靠节能、低碳能源和生产技术;二是建立支持绿色交通方式的高效、一体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三是建立紧凑型城市形态;四是开展教育,提高市民意识,支持低碳消费模式等。

在对策和建议中,他们特别提到,可对低碳技术水平的提升给予较大关注。目前,上海现有低碳技术水平还不足以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上海重点发展的海上风电为例。目前,上海海上风电最大单机装机容量约为3.6兆瓦,而在欧洲投入大规模商用的海上风电的单机装机最基础的是3.6兆瓦,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已经实现了6兆瓦海上风机的规模商用。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重塑世界经济和碳排放格局。很多变革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将可能极大地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现状,为未来创造新的发展机会,改变未来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并使未来城市进一步低碳发展成为可能。比如,自动驾驶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都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间接对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模式产生影响;碳捕捉技术的开发和成熟推广,直接会对气候变化的减缓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等等。未来,上海也应注重利用科技创新,推进低排放或无排放的能源技术进步及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掌握碳捕捉、存储、封存的核心技术,更好地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

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教授、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艾伯特基金会代表潘启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研究员等40余位中德专家学者与会,对国内外尤其是德国和中国低碳发展的前沿动态进行了交流。


新闻原标题:社科院科研成果发现:上海碳足迹与经济增长已相对脱钩

新闻来源:上观新闻 记者:李小佳

新闻日期:201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