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上海城市水治理开始转型 引领中国弹性城市建设

作者:第一财经发布时间:2018-05-02浏览次数:351

        上海社会科学院相关课题组39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上海经过长期的水环境治理,在水治理思路、模式、手段上已经开始转型,或者呈现出转型的迹象。对标全球城市,上海正引领中国弹性城市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日共同举办2017年上海绿色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会,并发布《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

        水治理基础设施包括治理水污染的截污纳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保障用水安全的水源地建设设施等。无论哪个国家或经济体,水治理的初始及首要手段都是基础设施建设。

        课题组介绍,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随着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未来工程建设的空间相对有限,而越来越依赖于制度、政策及发动广泛的公众参与。从本质上看,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人工手段从末端物理上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是一种直接和线性的方式。而制度创新是通过新的有效的制度规制,建立一种多维的、多方参与的水治理模式。

        课题组介绍,上海提出要完善环境价格机制,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完善生态补偿等,表明上海越来越重视以经济激励等市场调节手段改善企业环境行为。

        上述报告称,自1998年上海市政府发布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开始,全市经历了近20年的河道集中整治的历程。近年来,上海市水务局财政预算支出中,每年约有9000万元用于河道养护。2015年,上海市水务局出台了河道管理养护工作考核办法,一定程度上表明长效的河道养护机制逐渐建立。

        课题组称,需要看到的是,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水管理制度创新,主导思想是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或通过人为手段帮助河道提高环境容量为人类所用。未来应在现有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将水治理的指导思想转移到恢复河流自然生态,通过水生态系统自身调节优化水环境的方向上来。

        课题组建议,为了顺利实现上海水治理的转型,上海应按照水环境的自然属性,制定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河道水质改善目标;加强全市水体基础环境能力及污染源排放影响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削减水污染物排放;将污染源削减与河流自然恢复相结合;将河道水质改善目标纳入河道治理财政资金考核机制。

        弹性城市是指对经济、环境、社会和制度等领域可能发生的各种冲击,具有承担、恢复和预防能力的城市,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应变能力。

        上述报告称,上海市处于长三角地区城市领头羊地位,有可能、也有责任将弹性城市的技术、人才、项目经验、资金在整个长三角地区进行推广,以实现协同建设弹性城市、更好抵御气候灾害和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目标。

        报告还提到,“作为一个包容的城市,上海市要积极与国际领先的科研团队开展关于弹性城市建设的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在科学充分的预研究基础上提高上海市建设弹性城市的整体水平。”

        报告称,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上海在制定2040规划上已经体现出“开门”做规划的示范,在今后的弹性城市建设中,更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将弹性治理纳入体制改革中,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城市治理挑战。


新闻原标题:报告:上海城市水治理开始转型 引领中国弹性城市建设

新闻来源:第一财经  记者章轲
新闻日期: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