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近10年,上海变得更有“弹性”了

作者:上观新闻发布时间:2018-05-02浏览次数:374


    3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上海发布了《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报告指出,上海近10年城市弹性指数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反映了上海城市弹性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城市应对各种环境风险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

     该报告又被称作“资源环境蓝皮书”,它从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生态弹性、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对上海城市弹性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行了全面分析。报告称,弹性城市是指对经济、环境、社会和制度等领域可能发生的各种冲击,具有承担、恢复和预防能力的城市,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应变能力。随着气候变化、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给城市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如何通过建设弹性城市,承接新的环境形势带来的挑战,成为国内外很多城市必须正确面对和及时解决的首要问题,提升城市弹性也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

  

上海城市弹性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

  

    报告指出,上海近10年城市弹性指数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弹性和基础设施在上海城市弹性发展中表现较好。  

    报告称,上海在经济弹性、生态弹性、社会弹性、基础设施和城市治理等五大领域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别,经济弹性和基础设施在五个评价领域中较为领先。在经济弹性方面,2014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64.8%,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比超过了20%,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在各省份中排第一位,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有很大改善,大大提高了上海经济系统对外界变化的消化吸收能力。在基础设施方面,2014年上海市排水管道密度为3.31千米/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88万吨/日,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76.8%,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电力、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升了城市应对突发性环境风险的能力。

  

推进上海弹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报告对如何应对实际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推进上海弹性城市建设提出了多方面建议。

  

第一,构建弹性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将弹性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弹性城市的相关建设要求和指标应在城市总规、控规及有关专项规划中得到体现,建立弹性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弹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和制定符合上海城市发展条件的弹性城市设计导则、技术指南及方法、标准图集等,编制《弹性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构建符合上海城市发展需要的弹性城市测评体系,使城市弹性能力的定量评价具有可操作依据。

  

第二,实施分布式城市设施弹性改造策略。

  

    精确识别自然环境冲击下的城市脆弱性程度的空间分布,实现不同的城市空间单元有精确反映其特征的自然环境风险参数,为实施分布式的城市基础设施弹性改造和精细化规划提供支撑,并重点关注易发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的空间单元,率先进行基础设施更新与改造;提高分布式绿色基础设施的比重,发挥蓄水和滞洪的作用,将城市大型楼宇改造成为雨水的收集和调蓄设施,形成应对雨水冲击的弹性单元,避免雨水收集后长距离输送和集中排放。

  

第三,发展弹性城市建设的智能分析技术。


    建立弹性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数据库,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基础智慧技术,实现雨水收集与排放、管网系统调度、灾害预警、水质监测的智能应对,实现对突发的自然环境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基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弹性城市建设技术研发合作,初步建立弹性城市建设技术储备优势。

  

第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弹性城市协同发展。


    打造长三角弹性城市群,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制定弹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评价标准等区域准则,探索高强度城市化地区弹性城市群建设路径;推进长三角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的共享,建设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打造区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对可能发生的流域水环境风险进行预防和应急,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提高区域弹性发展水平。

新闻原标题:“社科院发布资源环境蓝皮书:近10年,上海变得更有“弹性”了”

来源:上海观察   记者:李小佳

新闻日期: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