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绿色发展论坛在我院召开

作者:生态所 刘新宇发布时间:2016-11-18浏览次数:120

《巴黎气候协定》已于114日生效,中国郑重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宏伟目标,并将为此付诸积极的减排努力。但应该看到,全球的气候减排行动要达到本世纪末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前景仍不容乐观。由于气候变化引致的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天气、海平面上升、城市热岛等气候风险对于经济活动、人口密集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不容小觑,潜在气候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不安全因素都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2016111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于我院召开了绿色发展首届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聚焦于弹性城市和水:中德面临的挑战及展望。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王振副院长参加会议并致闭幕辞,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事处主任Stefan Pantekoek出席会议并致辞,宣传部部长李轶海参加会议并主持闭幕式。

于信汇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尤其是水灾害)将会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提高城市弹性(也就是抗冲击能力、调适能力、再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弹性城市建设的原则、模式、路径、策略等的认知亟待深化。在这方面,中国和德国面临共同的挑战,如2015年“尼克拉斯”飓风重创德国,2016年“莫兰蒂”台风重创中国福建地区,两次风灾都造成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等严重灾情。如何借助弹性城市建设等举措应对共同的挑战?中德双方为此展开交流,对于双方都大有裨益。作为环保先行国,德国在弹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值得中国同行学习和借鉴。例如,根据德国莱茵-鲁尔等地区的经验总结,弹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而是一个包括技术标准、政策法规、融资渠道、参与式治理等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以消费者为中心”等先进理念,值得中国借鉴。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出席会议并致闭幕辞。弹性城市与水资源管理,实际上现在对于上海来说,乃至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对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怎么让城市更加有弹性,更加适应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挑战,对于一个城市管理,包括我们的环境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这个城市有弹性,特别在规划上面、建设上面,还有我们很多的制度法规上面,很多东西我们确实还是空白,或者比较欠缺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冯琦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并发做“中国弹性城市建设挑战与路径”的发言,德国路德维希港、汉堡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基础设施安姆维特咨询公司等机构专家以及我国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复旦大学、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环境科学院等机构专家与会,围绕中德两国弹性城市建设:理念、模式、挑战与展望深度交流,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科研人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