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低碳城市出版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0-01-26浏览次数:2472

    摘要:哥本哈根会议在激烈交锋中落下帷幕,虽然没有达成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但各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使用并没有因此放慢脚步,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悄然展开。在国际碳交易日渐活跃、低碳经济政治生态秩序日渐形成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在没有强制性减排义务的前提下,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承接国际低碳金融发展和低碳技术引进的重要市场平台,如何引导更多的国内上市企业加入全球气候变化行业并寻求低碳高端制造业和低碳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和对外服务,如何依托自身的金融、技术和人才优势,汇集全球前沿以及适用的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的巨大资金以及低碳生产和服务的海量信息,在城市这一节点上实现全球低碳技术、资金、信息的聚和流;这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趋势性转型压力所需,也是利用上海区位优势承接国际低碳技术转让、低碳项目推进以获得自身发展转型和建设全球性重要的碳金融中心的历史良机.

    十一五以来,上海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充分利用举办世博会的契机,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节能减排工作的优惠政策,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企业节能减排投入增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受到空前的重视,以节能性生产服务业和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迅速崛起,低碳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报告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分产业碳排放等进行了国内外城市间的比较研究,并对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作了案例分析。从各国的低碳发展实践来看:低碳发展的社会变革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碳约束趋紧的背景下,上海要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的亮丽转型,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低碳发展领导力;转变产业选择和结构调整思维,以比较优势和碳排放效率为选择基准,加快发展和提升上海低碳衍生产业的竞争力和低碳衍生产业的对外服务能力;以低碳技术银行、专业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低碳要素市场,推动上海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践行低碳世博,发挥世博会低碳效应;试点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培育低碳企业;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助力低碳治理,营造低碳发展氛围。

    本书名誉主编:张仲礼;主编:周冯琦。

    报告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