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教授是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聘专家,在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产业集群与企业网络、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以崇明生态岛为例,曾教授在讲座中阐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既不能把生态化区域等同于单纯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不能单纯地让当地群众牺牲发展机会,受穷受苦;在扶持生态环境较好的落后地区过程中,也不能鼓励“讨债文化”、“乞丐文化”,不能谁会哭穷就给谁钱。真正的生态化区域应该强调人地和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产业要发展,居民生活要改善。
在后工业时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环境质量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通过建设生态市场,发展生态贸易,促使生态化区域(如崇明生态岛)的生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同时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机会等,这也是在构建发达地区新型城乡分工和协作框架。
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面源污染和水污染,将崇明打造成生态农业的一个品牌,借助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等商业化的途径使崇明生态环境的价值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崇明的人口结构也得到优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崇明人流出,流动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同时减轻当地的就业压力(当地政府就没有必要发展低端的产业来安置他们就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新崇明人流入,提高崇明整体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
曾教授借助“五行”学说,为崇明生态岛建设设计了一个涵盖生态(水)、环境(土)、经济(金)、社会(木)、管理(火)5个领域,包含2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按照这一指标体系,崇明2007年得分62分,2012年的目标是75分,相当于新加坡水平,2020年的目标是90分,相当于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曾教授演讲结束后,纷纷与他进行了交流,擦出了思想的火花。其间,曾教授强调了以下观点:
第一,崇明的现代服务业与市区的现代服务业内涵不同,更多是指生态服务业。
第二,他的指标体系中强调低密度开发,本意就是为了保护崇明的生态环境。
第三,崇明保护传统文化、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强调多样性,生态旅游也要求保留原始建筑风貌。
第四,崇明发展生态农业应以质量优先,政府、行业协会、生产者要共同努力建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