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可持续发展分会快报之二

作者:刘新宇发布时间:2008-09-09浏览次数:30

200899日上午,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能源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分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继续举行。Session 3的议题是可再生能源,由于与会专家之间已经相互熟悉,而且讨论时间有所延长,观点的碰撞比昨天来得更加激烈,不时冒出一些“金点子”。

 

 

发言部分:

 

 

高虎:

 

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可再生能源的法规基本上是框架性法律,还需要一系列细则才能实施。

目前,我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15%,这个目标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差距,但要达到,挑战很大。

近几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可再生能源投资明显增加,尤其是民间资本的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的制造业发展非常迅猛。

 

 

Niels Schulz

 

在能源消费的增长中,航空业的增长幅度尤其大。

伦敦2016年的能源消耗要比2006年下降10%,2050年的能源消费要比2000年下降60%。

为什么要发展热电联供,全球平均的发电能源效率只有37%,只有32%能传到终端客户,68%是浪费掉的。以英国或伦敦的情况为例,传统发电的能源效率为60%,而热电联供的能源效率为76.5%,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21%

 

 

施明融:

 

分布式供能对于应对电网停电的风险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在前几年美加停电事故中,一片漆黑中的星星之火就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系统。

具有一定规模的、热负荷比较稳定的单位或单位群都适用分布式供能。对于城市区域,医院、宾馆、厂矿企业、写字楼、商场、银行、学校等较分散的公用建筑,比较适合安装分布式供能系统。2015年前,上海打算在如下领域建设示范项目:30 个三甲医院、25 个五星级宾馆、200余个高档写字楼和大型商场,以及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

然而,目前对于分布式供能,上层领导重视,下层技术人员有积极性,但中层的干部嫌麻烦。分布式供能需要和城市规划兼容,但现在缺乏这方面的支持。政府等公共部门在发展分布式供能方面不带头,市场就难以打开。但杨雄副市长已表态各部门要支持分布式供能,分布式供能的春天快要到来。

 

 

李遐:

 

广西发展可再生能源就地取材,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广西的畜禽粪便、秸秆和林业加工剩余物比较多,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造成污染。广西变废为宝,即解决了能源问题,又处置了污染物。用它们制造沼气,沼渣用作肥料,还无毒无害,农作物可以放心食用。

沼气利用有利于广西新农村建设。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比较低,使用沼气可节省购买化石能源的开支。沼气生产解决了农村厕所粪尿的处置问题,改善了农村环境。

广西沼气生产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一家一户的禽畜养殖在减少,规模化养殖场在增加,沼气原料成问题。在此情况下,就要创新模式,创造适合规模化养殖的沼气生产模式。

 

 

王德萍:

 

城市发展沼气能源有原材料优势,垃圾填埋场、废水处理场、有机垃圾处理和生物质气化生产都是比较理想的原料来源。这些原料供给稳定,不受天气波动影响,而且就地取材,不需要远距离运输。

沼气的成分和天然气非常相近,用户容易接受,还可利用天然气传输的基础设施。

相对于农村一家一户的模式,城市的集约化沼气生产模式,效率更高,而且能够对沼气生产的废物进行处理。中国有许多集中式居住的小区,发展集约式的沼气生产比较有利。

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沼气开发潜力较小,但沼气生产的初期投资小,容易上马,而且可以用来处置固体废弃物。

沼气提纯到95%以上,就等同于天然气,但沼气目前并没有与天然气实现管网共享。

 

 

讨论阶段:

 

宓虹明:

(问李遐)

在浙江,80年代,一家一户的沼气池很多,现在已退出历史舞台。对这个问题,李主任怎么看。

沼气产气量不稳定,冬天产量低,怎么办?

一家一户式和集约式的沼气生产,到底哪样好?

 

李遐:

50年代和70年代,都大规模发展过沼气,但技术不过关而失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广西80年代又掀起了一个建设沼气池的高潮,现在还在使用,效果很好。

广西是亚热带气候,沼气产量稳定,冬天沼气池上可以盖稻草或塑料薄膜保暖。

一家一户式和集约式的沼气生产哪样好,要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Gilbert

(问高虎)

在美加地区,海洋能和太阳热发电发展很好,为什么在中国发展滞后?

 

高虎:

不同国家情况不同,发展可再生能源当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中国发展太阳热发电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好,但美国等少数国家封锁相关技术。

海洋能发展滞后一方面是出于军事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技术落后也是大问题。

总之,要加快国际技术转让。

 

 

Gilbert

中国的核电为什么那么少?

 

高虎:

核电不是可再生能源。

 

 

刘强:

核电发展周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

 

 

胡秀莲:

法国用了20年,才利用核电改变了全国电力供给的结构。中国的核电发展要慢慢来。

 

刘强:

我国的目标是,2020年,核电的生产能力为4千万千瓦,但即使从现在就努力,很难达到。

 

周冯琦:

(问施明融)

上海的分布式供能发展不起来,是不是因为气源不足。

 

施明融:

2010年,上海的天然气供给会过剩,发展天然气用户已成当务之急。

(问Schulz

伦敦的分布式供能规模多大?

 

Schulz

分布式供能系统属于不同的公司,它们并没有向政府报告,具体数据没有,但占总量的比例很小。

 

许光清:

(问施明融)

工业锅炉的余热利用,效率可能更高,上海有没有这方面的规划?

 

施明融:

发电厂余热可供59公里之内的居民使用。

上海正在做热电联产的规划,第一步要让41个工业区告别分散式的烧煤,采用热电联产,能源效率可提高20%左右。

 

许光清:

(问施明融)

除了电厂,纺织厂、水泥厂也有余热,有些工厂除了余热,还有余压,这些都怎样利用?

 

施明融:

水泥行业主要是低温的余热利用,上海的科委已经在攻关。

西安交大在西北地区研发大型水泥厂的余热利用。

此类项目的初期投资一定要小,否则民间资本不愿进入。

 

(刘新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