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

作者:生态中心发布时间:2008-09-02浏览次数:3049

 

书名: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采用国际通行的生态足迹方法研究上海及长三角两省一市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报告指出,第一,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工业的发展,人均生态足迹都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20世纪90年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也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从国际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目前上海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还远远小于伦敦、多伦多、柏林等国际城市;第二,这一期间上海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上海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经济发展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三,在上海人均生态足迹的构成中,能源用地所占比重较高,在能源用地中,第二产业能源用地占60%以上,但增长速度较为平缓,而第三产业能源足迹呈显著上升趋势,但第二产业能源用地增速明显低于第三产业,一方面这一期间上海二产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这与上海近年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关;第四,这一期间,随着上海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生态足迹中人均建设用地几乎没有增加,略有生态盈余,表明上海市政府对建设用地的增加控制较为严格。第五,这一期间,上海城乡人均生态足迹出现趋同化的趋势,表明上海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第六,从生态承载能力来看,这一期间上海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大部分转化到了林地面积的增加,说明上海市政府已经重视上海的生态环境压力,并付诸行动。 通过对上海和长三角的生态足迹分析,以及上海、长三角生态足迹与国内外比较可以看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可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手段之一。 上海的生态赤字虽然略低于一些国际大都市,并且近年来的万元GDP足迹已略有下降,但是我们的发展还是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上海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68全球公顷,超过2003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2.2全球公顷的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各国正在摸索两种可持续发展途径,一种是逐步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快速转变到可持续发展。无论哪种发展途径,这种转换都必须和经济成本或潜在的社会稳定一起考虑。无论如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需要立即采取显著的行动。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