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8)》出版

作者:CESD发布时间:2008-06-26浏览次数:19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8)》出版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8)――城市生态文明专题研究》日前已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该年度报告由周冯琦、荆克晶、刘新宇、王德萍等共同撰写。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资源生产力在国内名列前茅,但是,因为增长速度高,本地资源少,上海经济发展与生态约束的矛盾十分尖锐。经济规模高速扩张和资源存量不增反减之间,必将构成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缓解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高资源生产力,有助于开发替代性资源,有助于对生态系统进行“反哺”,这些都有利于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突破资源和生态约束。

针对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本研究报告从产业结构升级、循环经济发展、可持续消费模式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培育几个方面从纵向上对上海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并从横向上对长三角地区的代表城市上海、京津唐地区的代表城市北京、珠三角地区的代表城市广州及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自身的发展来看,上海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生产模式正在从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循环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单位GDP的能耗、水耗及占用的土地资源逐年降低,工业重复用水量、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不断提高,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二氧化硫的减排问题,二氧化硫排放量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与国家“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还相差甚远;上海市居民的消费模式正在向去物质化方向转变,居民服务性支出的消费比例逐年提高,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热衷于绿色食品、生态住宅、节能电器、公共交通等节能环保型产品和服务,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生活用电量、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导致上海市电力和汽油、柴油等车用燃料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上海市民生态意识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民的生态意识总体而言比较薄弱,更多关注自己的环境权利,而缺乏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承担责任,遵守相关法规的自觉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上海市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北京、广州等城市比较,仍显得略逊一筹。因此,上海必须摒弃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与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