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冯琦 程进 林珑:上海如何跑出全面绿色转型“加速度”

作者:发布时间:2023-08-29浏览次数: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城市和自然交融的最佳实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双碳”战略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任务,作为一座国际化程度高的超大城市,上海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内涵、目标、任务与其他城市有所区别,需要结合上海实际,明确上海全面绿色转型的现状和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城市和自然交融的最佳实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双碳”战略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任务,作为一座国际化程度高的超大城市,上海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内涵、目标、任务与其他城市有所区别,需要结合上海实际,明确上海全面绿色转型的现状和提升路径。

 上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四大内涵

 上海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既具有共性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以“生态之城”建设目标为引领,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特殊优势,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主要任务。其内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水平开放的全面绿色转型。上海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肩负着特殊使命,上海的“五个中心”都带有“国际”或“全球”字样。这也决定了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开放的转型、国际化的转型。上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高水平开放,重点是稳步拓展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领域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对接高标准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规则,形成与国际通行标准相对接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模式,深度参与全球城市生态治理,以开放促转型,以转型助开放。

 二是高标准引领的全面绿色转型。上海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城市全面转型要有高度,应率先高标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具有超大城市特点的全面绿色转型的制度和路径创新,协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使更多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的“上海标准”“上海方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参照系,为更多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贡献。

 三是高效能创新的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高效能创新驱动,上海正深入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营造高效能创新生态,打造全面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地,加强全面绿色转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从技术及应用的角度来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领域创新技术转移扩大溢出效应,为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四是高品质福祉的全面绿色转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满足城市居民的绿色需求、守护城市居民的绿色福祉、维护城市居民的绿色权益,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实践取向。应努力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转化为城市居民自觉行动,增强人民群众对绿色转型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山”理论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度融合的实践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指明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和任务。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两山”理论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深度融合与实践,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

 一是以环境质量提升厚植绿色转型基底。积极推动形成全社会大环保格局,生态环保工作由污染物减排转向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近年来,上海制定修订《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生态环保法规,发布30余项地方性环保标准,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环评改革,滚动实施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率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开展全方位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

 二是以核心技术创新提升绿色转型效能。一方面,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202211月,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反映了上海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在硬件设施、质量管理、检测能力等领域已达到国际认可水平。

 三是以新旧动能转换布局绿色转型赛道。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推进重点区域转型发展。三是布局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新赛道,三大领域2025年产业规模将分别达到5000亿元、3500亿元、7000亿元,其中绿色低碳聚焦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过程高效化、终端电气化和资源循环化等趋势,加快培育绿色企业、零碳示范工厂、绿色产业。

 四是以能源低碳发展激发绿色转型动力。上海从供需两侧发力,努力推动能源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推进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二是不断增加清洁能源比重。上海推动实施“光伏+”工程,推进近海风电开发项目建设,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三是积极开展跨区域绿电交易。

 五是以生态空间建设筑牢绿色转型屏障。一方面,努力扩大生态空间增量。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乡村公园、主题公园、涵养林、防护林、护岸林、生态廊道等绿地类型,先后启动“千座公园”、环城生态公园带、环廊森林片区等项目建设,推动形成“环、楔、廊、园、林”的生态空间格局。另一方面,努力提升生态空间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空间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转化率是工作重点。加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等重要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呈增长趋势,多个保护案例入选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六是以增进民生福祉凝聚绿色转型共识。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与激励居民自觉行动相结合,不断凝聚绿色转型共识。一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持续推进生态空间的开放共享,打造“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一大批城市公园的围墙被打通,公园与周边城市空间融合互通,更好满足居民对公园的休闲需要。二是倡导绿色低碳新时尚。垃圾分类“新时尚”逐渐融入市民的“新日常”。

 强化统筹规划对全面绿色转型的引领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重点领域的带动作用、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多个领域,要强化统筹规划,明确转型范围、转型愿景、转型目标和转型措施,确保各领域落实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协调一致,形成转型共识。

 一是通过统筹规划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愿景。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明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围绕“创新、引领、绿色、国际化、未来”等关键词,锚定全面绿色转型领先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绿色生活方式示范区,统筹制定面向中长期的上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使命、总体愿景、具体目标,明确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和方向。

 二是通过统筹规划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全面绿色转型涉及产业、能源、生态、生活各个领域,上海需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优势和短板,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环节、关键领域,重点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塑造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中坚力量,明确全面绿色转型的对象和思路。

 三是通过统筹规划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任务措施。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明确上海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动能转换、低碳循环、生态建设等方面转型的具体举措,厘清主体责任,明确全面绿色转型的抓手和任务。

 强化重点领域对全面绿色转型的带动作用

 上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发挥重点领域的带动作用,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生态空间融合发展为着力点,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示范样板。

 一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化、高效化利用,实施“光伏+”推广工程,加快发展近海风电,打造氢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高地,构建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形成国际领先的未来能源技术标准创新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绿色动力”。

 二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准确把握发展与减碳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链安全的关系、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世界影响力提升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绿色低碳产业的政策支撑和配套设施,发挥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集群效应,实现绿色低碳产业“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

 三是推进生态空间融合发展。推进绿化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利用建成区碎片化空间扩绿,开展立体挂绿行动,提高中心城区的“绿视率”和“花视率”。拓展郊区生态空间,立足休闲游憩需求,加强郊野公园建设。强化健康、文化、商业等功能与生态空间的融合发展,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生态需求,打造大都市扩绿、护绿、活绿、用绿的上海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对全面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

 基础设施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物质保障,上海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面临着老旧设施更新、数字赋能环境基础设施、碳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任务。在此背景下,要增加生态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在新基建投入中的占比,推动构建适度超前、更加完备的生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生态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化、智能化建设,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完善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加大存量管道更新升级力度,推进老龄管道维护、修复和更新。构建污染处理设施物联网智慧化监控调度平台,推进城市污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完善“五个新城”导入的重大功能性事项的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五个新城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碳基础设施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相应的碳基础设施予以支撑。推进碳监测网络建设,促进数字化技术在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开展碳污协同监测。推进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碳数据、碳技术和碳资本等要素,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可靠、便利的碳账户服务。

 三是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化转型。鉴于生态绿色基础设施的规模还无法单独对全面绿色转型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提升传统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至关重要。制定基础设施绿色化准入标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绿色化水平,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并减少其能源消耗,发挥基础设施生态辐射的作用,使其与生态绿色基础设施相辅相成。

来源:文汇报,827

作者:周冯琦 程进 林珑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