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二季度上海环境经济形势分析

作者:张文博 周冯琦发布时间:2022-01-27浏览次数:611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部署,结合本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2020年初,在局综合规划处安排指导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大气环境研究所组成的上海市环境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开展对上海市环境经济形势季度分析加专题研究,本报告为二季度本市环境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摘要:

二季度,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复工复产的背景下,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环境监测数据均处于正常水平保障本市环境质量平稳改善,助力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分化,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迎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全面调整。对本市环境经济形势做如下研判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环境治理提出新需求二是为应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全面调整,本市将继续加大布局高端制造、战略新兴产业等产业的力度,环境污染防治面临新形势三是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对生态环保部门有效监管和服务好各类市场主体提出新要求四是疫情防空常态化背景下,消费结构和方式变化带来环境保护新风险五是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背景下,稳定农产品生产带来农村环境保护新压力;六是产业投资、新基建投资较快增长,可能出现“挤出”环境领域投资的新问题

根据国家“双循环”的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总体定位以及人民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做好今年下半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坚持以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态之城为目标,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与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二是主动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转变的趋势,调整环保服务的重点,积极应对制造业反弹性增长带来的潜在环境压力;三是健全和完善环境污染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发挥环保信用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服务好各类市场主体;四是整合和优化现行智慧环保系统,充分释放环境治理智能化的效能;五是充分利用绿色基金,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环保绿色新基建,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二季度,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生态环境监管治理和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的两方面任务。在全市全面复工复产、主要经济指标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去年同期有小幅改善,环境监测数据均处于正常水平。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世界经济贸易重启举步维艰,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构想下,上海定位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将迎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全面调整,下半年本市环境治理应坚持创新思维,主动应对发展格局变化带来的环境治理新需求,服务于上海的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进人民向往的生态之城建设

 

一、当前环境质量状况

随着全市全面复工复产、主要经济指标恢复性增长,上海市环境保护压力进一步加大,其中空气环境质量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改善,但是较第一季度有明显下降。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在重点强化医疗废物、废水监控的同时也提升了全市水污染防治力度,二季度全市水环境质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改善,保持了一季度缓步改善的趋势。

第一,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较一季度有明显下降。

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来看,二季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4%,略低于于去年同期水平(83.5%),较一季度的89%有明显下降。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活动复苏,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也显著下降,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占比从一季度的41.8%,下降到二季度的16.5%,下降了25.3个百分点。

从主要污染物来看,臭氧(O3)仍然是主要污染物,占总天数的75.8%,二季度臭氧(O3)浓度为122.05微克/立方米,较一季度的84.03微克/立方米上升了45.25%。但从去年的变化趋势来看,臭氧(O3)污染均在二季度出现显著增长,与去年的趋势基本一致。PM2.5污染得到较好控制,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由一季度的34.1%下降到二季度的11%,浓度从一季度的37.8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二季度的34.12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达到9.78%

从污染物浓度来看,二季度污染物浓度控制成效不佳,除了NO2日均值外,二季度主要污染物浓度较去年都有小幅上升,上升幅度在1-8%之间,说明在疫情叠加经济复苏的双重影响下,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也受到一定影响。与第一季度相比,复工复产还是带来了部分污染物浓度的较大幅度地上升,其中PM10日均值同比上升15.32%O3日最大8小时均值同比上升45.25%SO2日均值同比上升7.62%NO2日均值同比上升3.81%

第二,地表水环境较去年同期有显著改善,延续了一季度缓步改善的趋势。

二季度全市地表水环境较去年同期有显著改善,继续保持了一季度以来逐步改善的良好趋势。其中,二季度全市劣V类水占比3.4%,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0%,比一季度的2%有小幅降低,III类以上水占比到达52.9%,比去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虽然二季度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是从每月变化来看,4-6月全市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6月劣V类水占比较5月增加了5.8个百分点,全市III类以上水占比从4月的76%,下降到6月的28%,降幅达到48个百分点。

第三,空气质量改善的趋势滞后于长三角总体情况,部分污染物浓度有所增加,与长三角污染物浓度下降趋势相背离。

长三角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较一季度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5月空气质量下降明显,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3.9%,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4.5个百分点。但进入6月以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较大,6月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4.2%,同比上升19.1个百分点,较5月上升10.3个百分点。上海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与长三角基本同步,其中,5月上海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7.4%,略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6月上海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33%,略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从主要污染物浓度来看,二季度以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都呈现下降趋势,较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都有明显改善。但上海市主要污染物浓度除PM10SO2以外,均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下降趋势也滞后于长三角地区,其中PM2.5O3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与长三角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的总体趋势相背离。

 

二、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市生态环境局扎实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以环境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为抓手,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增强城市要素积聚能力;以分类施策和精准帮扶为着力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助力经济复苏和转型升级;以多部门协作共治和多方主体参与为切入点,提升环境服务效率和水平,助力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以制度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推动长三角污染联防联治和一体化发展。

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示范区建设。一是召开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明确了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的三大任务,即务实高效推动体制机制协同、推进跨境污染治理攻坚克难、加快环保重大项目落地;提出了智能化手段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标准、监测和执法“三统一”,将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标杆三大协同治理目标。二是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出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示范区空间开发和生态空间保护的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重要里程碑。出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统一了产业准入标准,明确了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准入的生态价值导向、创新发展导向和结构优化导向。

第二,加快环境治理智慧化进程,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市生态环境部门加快推进环境治理智慧化进程,一是完善和拓展现有智慧环保服务体系,市生态环境局结合现有智慧环保基础设施和“一网通办”政务系统,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预警和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其中,奉贤区在“一中心三平台”的智慧环保基础框架基础上,启动智慧环保二期工程建设,开展热点网格化监测,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能力与评估能力水平。松江区在城市“超级大脑”建设基础上,提出通过打造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满足实际业务需求。二是推动技术的整合应用。市生态环境局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探索遥感、物联网等技术与环境智能检测系统的整合,其中,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探索遥感技术在地表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环境系统模拟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将遥感技术与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联。三是推动研发主体多方合作,促进技术应用转化。市生态环境局与市科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环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科普、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进科学治污和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推行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为协调环境监管与企业复工复产,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提升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降低企业负担,提升现场监管的效率。一是细化分类监管清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出台了《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通过包容审慎监管,发挥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守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进一步扩大《上海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重点行业名录(2019)》的应用范围,突出重点行业,实施分类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分类施策,提升环境服务效率。综合考虑企业的环保信用和经济贡献情况,进行分类监管和服务。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机制,对与疫情防控物资和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污染排放量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涉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的,管理规范、环境绩效水平高的企业,免于现场执法检查。松江区将区内企业分为重点帮扶、一般管理、调整淘汰等类型,进行分类管理。三是赴企业精准帮扶,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大调研、大服务,赴企业调研环保设施的运维和建设情况,针对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困难,提供精准优质服务,其中长宁区生态环境局赴上海科技宇航有限公等区内重点企业开展专题服务,宝山区生态环境局赴上海不锈、宝钢特钢,为两个1平方公里地块开发建设前期涉及的土壤调查工作提供指导服务。

第四,全面摸排调研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提升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

为提升环境治理的效能和精细化水平,市生态环境局一方面开展全面摸排调研,摸清全市生态环境的“家底”,另一方面针对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治理。一是总结污染普查经验、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并加强成果应用。召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专题汇报会,部署普查成果的上报和发布工作,提出建立常态化的普查动态更新工作机制,运用普查成果展示好本市污染防治的成效,发现下一步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二是全面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加快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生态环境局在徐汇、闵行、青浦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生态环境局加快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的登记工作,做好排污许可登记“全覆盖”的收官工作。其中虹口区通过任务清单逐户发放、线上培训、一对一精准帮扶等手段,提前完成排污登记工作。三是针对污染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检查治理。针对大气污染源监管的薄弱环节,市生态环境局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专项检查。各区生态环境局结合本区实际和污染特征开展专项治理,虹口区生态环境局结合本区实际,开展土壤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崇明区通过约谈主要单位、在线专项监测、重点指导帮扶等手段推进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四是以分类施策为抓手,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松江区推行耕地土壤分类管理,制定并落实《松江区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松江区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松江区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工作方案》等文件。

第五,协调和引导各方主体参与环境治理,探索环境治理的多部门协作共治。

为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效率,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动环境治理制度创新,探索和试点多方参与环境治理的模式。一是推进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共同探索环境治理的多部门协作共治的模式和机制。生态环境局与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签订《环境资源多元共治机制合作备忘录》,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共建环境资源多元共治机制工作联系点等举措,探索环境资源的共治机制。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效能,为法院系统调研生态环境工作、搜集数据提供支持、为法官研判案情提供支撑。二是规范生态环境第三方服务的市场,松江区出台《松江区规范生态环境第三方服务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区街镇(园区)“环保管家”第三方环保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通过月度征询、定期检查,开展书面告知、约见谈话、公开通报、负面清单和行政处罚等方式进行管理。并明确环评报告编制、排污许可证编制、自主验收报告、应急预案和土壤调查报告等不同类型的第三方服务时限。三是强化“环保管家”管理。松江区对街镇聘请的“环保管家”实行备案制,既明确环保管家的人员、资质要求,又限制了其服务对象的数量。通过建立区生态环境局和街镇的联合考核评估制度,以考核抓实环保管家服务质量。四是以环保科技协会为载体,以环保第三方服务采购平台为依托,探索最低价服务。松江区生态环境局成立环保科技企业协会,倡议环保企业以最低服务价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探索搭建企业环保第三方服务采购平台,减少企业才购买环保第三方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并对第三方服务收费价格和合同进行监管,规范环保第三方服务市场。

 

三、本市环境经济形势研判

进入二季度以来,随着“六保”、“六稳”、“六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市经济逐步复苏,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均开始逐步回暖,工业产值也逐步回升,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在疫情期间均实现了逆势增长。经济形势的持续改善和新动能的持续释放,对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新目标,也对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服务和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双循环”发展战略格局的调整带来环境治理新需求。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上海提出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下一阶段上海市经济发展将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内需增长由债务-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新型消费将成为新的内需增长点。上半年供给端的复苏明显快于需求端,下半年随着疫情趋稳,需求端的复苏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尤其是个性化、网络化的新型消费将成为新的内需增长点。内需增长动力和结构变化要求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更加注重人民的满意度,更加强调生态产品供给和人居环境改善二是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加快,要素流动的障碍进一步打破,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将成为下半年的重点任务。上海自身的空间和腹地有限,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的建设任务,下半年全市将通过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合作进程进一步打破人才、资本和创新资源等要素流动的障碍,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提高要素集聚能力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要素流动畅通要求生态环境部门更加重视环境标准的一体化和区域环保制度的衔接,对区域环境共保共治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全球资源向上海集聚的趋势仍将持续,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吸引全球资源集聚的趋势仍然持续,上半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02.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引擎的驱动下,对外开放的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将显著提升,随着下半年进博会的召开,上海对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配合能力将得到充分展现,境外境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流动将更加畅通,上海开放枢纽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改善营商环境和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任务,要求环境保护工作由监管向服务转型,生态环境保护要处理好环境监管和环保服务的关系

第二,本市高端制造、战略新兴产业等产业布局力度加大,环境污染防治面临新形势。

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将进入深度调整期,上海市也迎来了产业链和供应链地位提升的战略机遇期。下半年全市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将面临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一是产能将得到充分释放,产业由逆势增长向扩能升级转变,将对环境保护监管带来新压力。全市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在上半年均实现逆势增长,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5%。随着国内疫情趋稳和国外产能萎缩,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产能将充分释放,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持续上升。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扩能升级,将对环境保护带来监管压力增加、排放标准更新滞后等新问题二是进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地位攀升的关键期,国际竞争加剧,对环保部门服务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新要求。上半年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势头良好,其中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0%,智能手机、集成电路产量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在国内经济全面复苏和国外生产疲软的情况下,全市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产能释放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形势更加乐观。国际竞争加剧,对环保部门通晓国内外环保标准、服务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新要求。三是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加速孵化,带来电磁辐射等非常规污染防控的新风险。5G、人工智能技术将为提振消费提供更多元的供给和更丰富场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上半年上海市已经开放了两批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半年上海市将面向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新经济模式,新产业形态孵化进程将持续加速。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增加了电磁辐射等非常规污染防控的新风险

第三,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对生态环保有效监管各类市场主体提出新要求。

在疫情冲击下,全市市场主体保持较强的韧性和活力,其中私营企业上半年进出口均实现增长,国有经济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17.9%,有力支撑了经济复苏。下半年全市服务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的政策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能力、经济活力将进一步释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各类市场主体产能持续扩大,对环境监管能力和覆盖面提出新挑战。随着疫情的进一步稳定,各类市场主体很可能在下半年出现加速赶工和扩大生产的趋势,需要重视企业在补偿性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排放强度增大,环境监管压力增大等问题,尤其是私营企业往往是环境监管的薄弱环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监管的精细化和覆盖面;二是对生态环境部门服务市场主体的服务提出新要求。减轻企业负担、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环保监管和服务提出环保服务“前置”、为经济主体提供环境风险提醒、环保技术支撑等服务的新要求;三是对环境规制倒逼企业创新提出新要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迫切要求有良性的竞争机制和合理的退出机制,严格的环境规制是良性的市场机制重要组成部分,这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规制的激励和约束手段功能提出新要求

第四,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消费结构和方式变化带来环境保护新风险。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复苏的双重影响下,下半年消费出现新的特征,为环境保护带来新的风险。一是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补偿性”消费反弹将带来环境保护新压力。二季度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6%,物价水平稳中有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逐月下降,收入增加和物价趋稳进一步提振了消费者信心,下半年在疫情趋稳和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居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随着电影、演出、餐饮等行业逐步正常化,相关领域出现“补偿性”消费可能性增加,一方面消费反弹将带来污染治理和监管新压力,另一方面餐饮等行业环保设施长期停用或低水平运行带来环保新隐患二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导致了消费结构和方式的变化,消费的分散化和碎片化带来环保分散监管的新难题。受到疫情影响,居家消费、在线消费等消费方式的比重显著提升,上半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3.5%,支付宝数据显示,上海全市近26万家小店营收同比实现正增长。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逐步替代标准化商品。消费结构和方式的变化使得居民消费更加分散化和碎片化,一方面导致了社区和家庭排放激增,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排放快速增长,增加环境污染防治的难度和工作量,另一方面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品也增加了回收复杂程度和生产环节的监管难度,为生态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第五,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背景下,稳定农产品生产可能带来农村环境保护新压力;

国外疫情的持续蔓延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大宗货物的生产和运输,农产品进口的检疫检验环节也更加复杂。在粮食安全和保障民生的压力下,下半年我国对农产品自给的要求将大幅提高。上海虽然建立较为稳定的域外食品供应基地和物流通道,但从稳定农产品价格和风险防控的角度,下半年上海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大,全市基本农田、农用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和投入水平将显著提升,畜禽养殖规模缩减进程将明显放缓,甚至会对基本养殖量要求有所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农药、化肥的施用增加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增加,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将显著增加。此外,上一轮畜禽退养也导致了全市畜禽粪便处理能力不断下降,在畜禽养殖规模不变甚至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畜禽粪便处理设施滞后、监管力量不足等因素叠加,将会进一步增大农村环境保护风险

第六,产业投资、新基建投资较快增长,可能出现“挤出”环境领域投资的新问题。

在推动复工复产和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要求下,全市产业投资和新基建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工业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15%,新基建相关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1.8%,邮电通信领域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同比增长31.7%。下半年,在经济复苏和政策扶持双重因素影响下,产业投资和新基建投资等还将持续增长,上海在二季度已经启动了为期3年,约2700亿元的新基建投资计划,将部分未来资金锁定在新基建领域。产业和新基建领域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可能对环保投资造成显著的“挤出效应”。在政府投资方面,总量减少和比例降低双重因素影响了环保领域的政府资金投入,疫情冲击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政府投资总量相对不足,产业扶持和新基建项目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又可能进一步压缩环保投入的比例;在企业投资方面,复工复产和改善企业营收状况的压力导致企业无力增加环保投入在社会投资方面,新基建领域潜在的高回报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环保领域投资收益率低,周期长,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对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依赖较为严重。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及建议

针对二季度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对下半年环境经济形势的研判,在服务市场主体、强化环境监管的前提下,下一阶段生态环保领域将坚持以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态之城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结构性变化,积极应对潜在的环境风险,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坚持城市的人民属性,以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态之城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环境保护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原则,务实推进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一是以人民关注度高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解决关系居民生活的环境短板问题。通过走访、调研、意见征询等多种方式及时准确地掌握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解决群众密切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黑臭水体问题,补齐噪声、扬尘、恶臭气体等污染的监管和治理短板。主动应对居家消费、在线消费增加导致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增加问题,预判和防控关系居民生活的潜在环境风险。二是以提升人民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目标,以精细化管理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导向,加强对社区环境的监测和整治,运用自动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加强对社区环境的监测频次,以更加精细化地环境治理增强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提高环境信访案件的处理效率,进一步优化沟通机制和反馈流程,加强信访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研判,增强居民的满意度。统筹推进环境治理与生态服务价值提升,通过加强河道岸线环境整治,细化生态空间管理,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营建人人共享的高品质生态环境。三是以提升人民参与度为导向,畅通人人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不断扩大居民参与的范围和领域,以居民参与度的提升带动居民满意度的提升。通过完善居民意见征集和采纳机制、提高居民意见的反馈效率,拓展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和方式,构建人人有序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环保宣传教育和绿色创建行动,通过“环保微课堂”、环保微电影、绿色社区创建手段,提高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和积极性,畅通人人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

二、主动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变化的新趋势,调整生态环保服务重点,积极应对制造业反弹性增长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

在疫情冲击下,全市的外贸、投资和消费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制造业生产周期也发生了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主动适应当前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边和的新趋势,一是要做好出口型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工作,尤其要做好防疫物资相关的生产企业的环评审批、环境质量监管工作,加强国内外环保标准的衔接工作,消除防疫物资、医疗设备等的出口壁垒;二是积极应对制造业快速反弹可能造成的潜在环境风险,对逐步恢复产能的企业加强监管和指导,运用自动检测、驻点帮扶等举措保障企业环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三是要做好交通运输量增长后的污染防治准备工作,在疫情基本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下半年全市的交通运输量可能出现大幅增长,要做好移动污染源排放、道路扬尘和噪声等污染大幅增加的准备,加强对相关监测和防控工作。

三、整合和优化现行智慧环保系统,充分释放环境治理智能化的效能。

上海目前已经拥有了自动化环境监测体系、各区智慧环保系统、“一网通办”线上审批系统,以及各类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平台等多个环保智能化系统,但是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和共享程度较低,难以充分发挥环境治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效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智能化的效能,一是统一数据格式,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打破环境治理智能化的信息壁垒;二是构建统一的环保信息平台,整合和协调现有智慧环保平台之间的功能、数据,扩展环境预测和分析的数据的来源,提升环境模拟分析的精确性;三是推动环境监测与线上行政审批的融入和互通,实现行政审批所需信息的自动调用和分析,减轻企业负担;四是整合自动检测和构建线上预警、指导、整改、激励的全链条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设施异常预警、潜在违法警示、环保管理提示、问题指导整改、自证整改成效等多种线上服务。

四、健全和完善环境污染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发挥环保信用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服务各类市场主体。

目前上海市已经出台了《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等多项政策,推进环境污染包容审慎监管,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环境监管威慑力降低、相关操作细则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平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和严格环境污染监管之间的关系。通过细化违法行为的界定和操作办法,统一监管和执法的标准,明晰监管执法尺度;通过完善反复违法的惩罚办法,保障环境执法监管的威慑力;通过健全生态环境信用体系,推进环境信用动态评价,构建以环境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差别化双随机监管模式,推进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奖惩应用,对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加强监管检查;通过实行更加强制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将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环境信息对公众进行公开,形成有效的信息披露和识别机制。

五、充分利用绿色基金,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环保绿色新基建。

顺应投资结构变化的趋势,梳理一批环境保护相关领域新增重大项目,纳入三年行动计划发挥绿色投资基金的融资能力和投资撬动作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最大化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把握新基建的机遇,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融合,提升智慧环保设备、环保监管执法装备研发和基础能力,加快推进环保领域绿色新基建;支持和引导绿色金融产品发展,运用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快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补齐新项目建设中的环保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环境监管力量不足等短板。

本期报告执笔人:张文博  周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