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社会参与环境共治的生机活力

作者:发布时间:2020-07-23浏览次数:3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有两大重要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需要我们着重把握:

一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质生态产品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第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共治是现代环境治理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也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一脉相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何坚持城市的人民属性,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以满足城市人民的需求导向,已经不同于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等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和主体、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为主的生态环境管理。这是我们面临的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课题。

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如何激发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生机和活力?是现代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全新课题。

上海生态环保应始终围绕2020年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通过五个更加,更加突出坚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加聚焦城市人民需求导向、更加关注城市人民获得感、更加体现城市人民参与度、更加注重提升以人为本的环境治理服务水平,激发社会参与环境共治的生机活力,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瓶颈问题,建设卓越的生态之城。

一是更加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入手,建立环境共治体系。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主体共治。环境共治是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自我革命。从主体上看,管理的主体侧重于政府,而治理的主体则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化主体。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管理更多的是依赖行政手段,治理除了行政手段之外,更多依靠在法律框架下的多主体的合作。环境治理不再是以政府为主体和行政手段为主导的管理,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场政府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自我革命。

二是更加聚焦城市人民需求导向,服务于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环境基础设施能级,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环境基础设施能力。解决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顽疾、解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解决城市大气、水环境质量短板问题,还碧水蓝天于民。

三是更加关注城市人民获得感,以群众呼声为“着力点”,以细节关怀为“切入点”,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多样的生态公共空间,把观赏性、实用性、标志性、普惠性、生态性结合好,体现生态人文关怀、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如浦江两岸贯通工作,如何落实低影响开发、如何还市民更多的生态公共空间。

四是更加体现城市人民参与度,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谁能够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无法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更加体现城市人民的参与度,应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和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发挥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监督责任;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支持构建促进绿色化生活方式的网络、平台和政策环境,发挥公众的绿色消费责任;加快推进企业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从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产品设计到生产者责任延伸,发挥企业公民的主体责任;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发展,鼓励各类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更多发挥企业公民参与治理的主体责任。

五是更加注重提升以人为本的环境治理服务水平,提升环境治理信息化能级,围绕一网统管,放管服,提升上海环境治理体系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界面和服务内容,服务个人和企业公民。从环境市场体系到环境信用体系建设,从鼓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到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的制度体系建设,依法领导和规范多主体参与的环境共治。借鉴学习国际城市的环境部门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和体系,界面和内容服务性更强,也更加有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生态环保工作。


作者:周冯琦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20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