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 2019》在上海发布

作者:发布时间:2019-07-01浏览次数:1113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查建国/摄 

     52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编写的以“上海环保40年:迈向生态之城”为主题的《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李宏利介绍了上海系列蓝皮书概况。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选题及框架的概要。周冯琦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从全国最大工业基地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加快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城市发展转型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40多年来,上海不仅在经济实力、城市功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发展,更在上海环境治理持续升级、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市民幸福感持续提升,走出了一条特大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转型的成功道路。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静、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绿色经济研究室主任陈宁介绍了《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 主要观点。上海水务规划院院长徐贵泉、上海社会科学院宣传部副部长白红义、上海生态环境局杜东园等专家学者就报告内容作评论发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自然资本研究室主任程进主持报告要点发布及专家专题发言。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对改革开放40年间上海生态环保变革的重大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上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迈向协同化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上海推进生态之城建设的多方面建议。

一、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特征显著

  从各时期上海环保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环保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重点污染源治理阶段(1978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前,上海一直是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工业“三废”和水污染严重,上海的环保工作正是在工业污染问题长期累积的背景下开展的。1980年代上海企业每天排放的废水量达到386.6万吨,其中仅68.5万吨得到处理,城市水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如黄浦江在1980年代平均每年出现“黑臭”146.3天,比1970年代增加99.5天。因此,该时期上海首先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废水、废气、废渣单项污染源的点源治理,对造纸、电镀、化工、纺织、皮革等12个重污染行业进行合并、撤点、改造、治理,重对和田路、新华路、桃浦地区等环境污染严重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并奠定了上海现代环保工作的框架,诸多环护方面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该时期。

  污染物总量削减阶段(1991年至2010年)。该时期内,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0倍,连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速。经济快速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了224%;废水排放量增加了27%。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一倍,随之带来的是生活源废水排放量增加了234%。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了147%,给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带来挑战。因此,该时期内上海以污染减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目标,健全城市环境保护框架。2000年,上海开始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分阶段解决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经过努力,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1991年的65.3%增加至2010年的98%,工业源废水排放量则下降了74%。至2010年底,上海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27.7%30.2%,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上海环保法制也进一步向体系化方向发展,累计制订了近30项地方环保法规和标准。

  环境质量改善阶段(2011年至2017年)。该时期内,上海城市经济增速缓中趋稳,为解决“存量”环境问题提供了机会。由于人口大量集聚、产业结构偏重导致污染排放仍处于高位,复合型、区域型环境污染和城乡环境差异问题也开始凸显,需要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并重的城市环保体系。因此,该时期内上海环境保护目标逐渐由污染物减排转向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以实现与上海市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在过去对单项污染物治理的基础上,出台了《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系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2017年,上海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比2011年下降58.6%、13.7%和31.3%,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37.1%,城市地表水主要水体水质同样稳步改善。此外,上海开始加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大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为全市提供优质生态服务,并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迈向绿色发展阶段(2018年以来)。2018年,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规划提出上海要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显著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生态绿色发展成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2018年,上海正式启动实施《上海市2018-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即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更加注重推进各领域绿色转型发展,上海将更加注重推进各领域绿色转型发展,形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 上海第二轮和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词频分析

 

二、上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呈现五大转向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创新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呈现出五个方面的转向。

  一是从注重点源污染治理转向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化、复杂化,上海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由“十一五”期间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扩展到“十二五”期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除了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物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之外,上海市还协同控制与上海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总磷、挥发性有机物和细颗粒物,上海市环境治理正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此外,上海在注重单项污染物治理、重点污染行业治理的基础上,2015年启动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三轮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消除“五违”问题集中成片区域。

  二是从注重区内污染治理转向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改革开发40年来,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加大自身环境治理力度,还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在省际交界区层面出台《青浦、嘉善、吴江三地环境联防联控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跨省界区域应急处置联动机制。以煤炭总量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移动源强化控制和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为重点,在区域层面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动长三角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兄弟省市携手打造美丽长三角。

  三是从注重政府主导转向全社会共抓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发40年来,上海从1978年“上海市治理三废领导小组办公室”改名为“上海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再到1979年成立“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再到2018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局”,已形成了市、区、乡镇街道环境保护的三级管理网络。在这一过程中,上海转变一直以来政府主导的单一环境治理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环境保护主体结构,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推动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四是从注重制度建设转向强调制度实施和法治保障。改革开发40年来,上海环境保护从注重管理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转向强调明晰环境立法操作性、强化环保执法严格与严肃性、加强环保整改落实监督。2013年上海市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环境治理领域的市场机制。2014年,上海市通过《关于加快推进本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及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培育发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场。为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上海建立完善公安与环保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案件移交、协作办案等工作机制,以加大联合查处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2018年上海出台《上海市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试行)》,建立集中督察和日常监察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确保生态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从注重城市环境治理转向构建高品质城市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环境。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从最初的生态建设、污染治理转向关注人居环境、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生态环境保护逐渐融入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战略目标,生态环境品质提升不再只是为了满足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需求,更加关注生态品质是否有利于增强市民生态福祉,是否有利于满足超大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三、上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8年,上海工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是1978年的42倍。而上海工业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仅相当于最高年份的5%15%。这样的成绩取决于全市产业绿色转型的深入持续实施。

  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1.0阶段,上海通过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工业集中区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业节能减排等路径,持续、分阶段地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是上海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之一,也是工业污染治理的突出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是绿色转型的主线,而绿色转型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目标。从改革开放后加快发展“四少两高”产业,1990年代后明确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并持续调整“三高一低”项目,促使产业结构转型。针对改革开发初期工业集聚于中心城区的现实,1980年代上海开始将工业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工业区或卫星城镇转移;1990年代初,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实行“退二进三”,在郊区兴建“1+3+9”工业区;进入21世纪后,上海明确了郊区坚持“三个集中”,制定了“104区块提升、195区域转型及198区域调整”的产业布局调整措施;2016年上海提出构建“31”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体系。经过40年优化历程,上海产业布局调整的目标基本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实现了工业污染物排放与工业发展脱钩,从1998年开始,工业COD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脱钩,从2008年开始,工业SO2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实现稳定脱钩。上海产业绿色转型的最大环境效益是为城市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城市环境质量做出了显著贡献。从19912016年,工业SO2减排相对于全市SO2减排的贡献度达到66.99%;从19962016年,工业COD减排相对于全市的贡献度约为84.34%。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助推了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也提升了发展的质量。

  在当前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2.0阶段,针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上海形成的督察意见,上海坚持把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联动。2017年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1229项,全市钢铁冶炼产能整合压缩至2000万吨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过剩产能淘汰任务。上海以落实督察反馈意见为契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编制完成吴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开展杭州湾北岸石化产业区一体化管理方案研究,全面完成第一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上海生态环保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一)苏州河重新焕发生机

  苏州河是上海市的母亲河,横贯中心城区,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尤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长期以来两岸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造成苏州河黑臭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改革开放后,苏州河污染治理提上了议事日程。1998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底全部完成,总投入约70亿元人民币。主要工程包括支流截污、综合调水、河道曝气复氧、环卫码头搬迁及水域保洁、虹口港和杨浦港旱流污水拦截、虹口港水系整治、防汛墙改造和疏浚等10项。一期整治完成后,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水质主要指标逐年向好。20034月,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开工,主要工程包括苏州河河口水闸建设、梦淸园二期工程、苏州河上游地区——黄渡镇污水收集系统工程、苏州河中下游水系截污、苏州河沿岸市政泵站雨天排江量削减工程、绿化工程、市容环卫工程、西藏路桥改造8项。2005年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期整治完成后,苏州河干流水质进一步好转,除氨氮和溶解氧外,其余指标基本稳定达到IV类,并且上下游之间水质指标差距逐步减小,主要支流也已基本消除黑臭。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2006年开工,工程为期两年,投资约34亿元人民币。三期整治主要聚焦底泥疏浚以及沿岸直排污染源的截污。底泥疏浚后,苏州河的水质进一步改善,2008年武宁路桥断面主要水质指标优于上游来水赵屯断面。2018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启动,标志着上海母亲河的苏州河治理进入新阶段。作为苏四期工程骨干子项目的苏州河堤防达标及底泥疏浚工程,包括30公里堤防达标改造和172万方河道底泥疏浚,计划工期24个月,总投资约20亿元。

 (二)工业区综合整治成效突出

  上海在发展过程中,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等导致了新华路、和田路、吴淞、桃浦、吴泾等地区污染特别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将这些重污染地区环境整治列为市重点项目,有计划地开展环境整治,区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谱写了新时期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桃浦工业区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市重要医药化工工业基地,工业区内原有上海染化八厂、上海化纤一厂、上海第六制药厂等30多家中型国有企业,每天3万多吨工业废水任意排放,致使区内河道常年黑臭,大量恶臭气体排放,导致附近地区经常气味难闻。1987年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市计委、市经委《关于上海市桃浦工业区总体规划实施计划的报告》。经过10年治理,投资7.26亿元,完成46个单位、99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997年桃浦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阶段性任务,摘去了重污染帽子。桃浦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连续列入2000-2002年和2003-2005年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经过整治,桃浦工业区关停和治理了21家企业的27个恶臭气体污染源,消除了恶臭影响,达到了既定的整治目标。目前工业区内所有工厂都实现了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主要产生恶臭的生产厂或生产线已停产,部分工厂转为都市型工业,厂界臭气浓度和管道有组织排放监测全部达标。

  吴淞工业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北部,总面积为21平方公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建设,聚集了包括冶金、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在内的近120家企业,集中了全市10%的污染大户,排放工业粉尘占全市总量的27.1%20007月,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市政府成立了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批准了《上海市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上海市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计划纲要》《上海市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配套政策的实施意见》3个文件。经过努力,吴淞工业区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淘汰了16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和40条污染严重的生产线,完成了43个重污染源的治理任务,建成了工业区集中供热网,加强了绿化建设和道路扬尘整治,基本实现了用地布局合理、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和生产工艺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彻底改变吴淞工业区重污染的形象,区域环境质量在国内同类工业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金山地区内的杭州湾北岸化工产业带是我国石化产业集中区,其中分布着上海化工区、上海石化、星火开发区、金山第二工业区、上海化工区奉贤分区等诸多化工石化产业园区或大型企业,区域化工特征污染较为突出。2015年,金山区启动了首轮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化工产业核心区、生态整治区和辐射区,确立了511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并严格按照“可感受、可评估、可考核”的要求,全力推进金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20185月,上海正式发布《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2018?2020年)》,相比首轮三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效率、要求都越发严格,在整治范围上进一步聚焦金山卫区域,分为产业核心整治区及生态综合整治区两部分,重点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社会源污染治理、河道整治、绿化和防护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区域化工特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吴泾工业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南部,面积为12平方公里,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重要化工能源基地。区内集中了一大批大中型化工企业和大型电厂,部分产品和工艺设备落后,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严重。2005年,吴泾工业区整治全面启动,成立了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机构,明确了吴泾工业区整治规划和有关政策,完成了拦焦除尘、氯化氢气体治理等污染治理项目,完成了第一批352户受污染影响严重的居民搬迁工作。近年来,上海市进一步加大了吴泾工业区的整治力度。

(三)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我国面积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的第三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总面积为1200.68平方公里。改革开发以来,崇明岛未全面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良好,发展潜力很大。2003年,“生态绿岛”的发展定位首次提出,这也为崇明岛的建设明确了方向。200611月,《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发布,规划中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总体目标及具体指标;20101月,《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了建设崇明生态岛的六大专项行动领域及保障措施体系;2011年启动实施为期三轮的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崇明生态岛建设迈上了新的征程。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查建国/

 

其他媒体报道

 

人民网:改革开放40年,上海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http://sh.people.com.cn/n2/2019/0529/c134768-32991730.html

东方网:垃圾分类“太麻烦”怎么破?这则报告里的方法值得一试

http://listen.eastday.com/node2/node3/n5/u1ai1968912_t92.html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lcl.cssn.cn/gd/gd_rwhd/xslt/201906/t20190612_4916457.shtml

上官新闻: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54246&time=155920577011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