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讨会召开

作者:生态所发布时间:2018-05-06浏览次数:494

427日,由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讨会暨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召开,该研讨会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庆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来自上海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战略、、新挑战、新机遇,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进展与绩效评价考核管理等作了深入研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分别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致辞并主持开幕式。

张道根院长在致辞中指出,生态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研究不仅要从原理上入手,更要从理论深处审视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一是要推动发展理念的转变,生态问题首先还是一个理念问题,以理念转型引领生态文明实践;二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三是要系统地推进生态文明研究,要摒弃单一研究、“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整合各领域、各学科的人才推动生态文明研究的协同创新。

于信汇书记在开幕式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论述,也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本次论坛既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生态经济学界交流研讨、建言献策、分享生态文明最新研究成果、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深度研究和阐释的良好契机。

王荣华主席在致辞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场重大革命,它不仅仅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且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系紧密相关,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建共享。

上海社会科学院周伟副院长、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凯分别主持会议研讨环节。

附主要精彩观点

张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发展问题,而科技创新无疑是绿色发展的支撑,美国、德国、日本等环保先进国都是科技创新先进国。科技攻关有的阶段还是要靠举国体制,西方国家推动科技创新也有举国体制,曼哈顿计划就是很好的例子。经济发展增长到了一定阶段就要追求质量,追求另外一种发展模式,增长方式,就是要创新,毫无疑问,老路是走不通的。

邓玲(四川大学教授)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创新经济,它是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而且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发展动能,这种新动能和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创造新的价值,从而驱动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绿色创新经济。

田春秀(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体制问题是消除这种短板最大的保障。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三大攻坚战,其中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其中之一。任务非常艰巨,要做好这些方面,要强化机制建设,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王建跃(宝钢工程技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环境经营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宝武集团赋予环境经营三大使命:第一是绿色制造,就是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当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第二是要做绿色产品,即宝武集团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为此该集团投入了大量资本来研发和设计绿色产品。第三是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环境友好的上下游产业链。

周军(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全总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势在必行。上海石化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管理的工作当中,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主动适应社会新需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于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上海化工行业的环保领先者。

蒋南青(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在未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问题。在可持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协调作用至关重要。例如,要在城市中建设一套能源互联的基础设施,就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介入和协调,召集各利益相关方坐到一起谈判,在政策上为融资进行担保。

励海艇(上海华锦建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水环境治理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无论有多么有效和前沿的治理技术,关键还是要在源头上控制住污染源的排放。控制住污染源的排放,水环境创新技术的目标是达到能自我恢复的水生态系统。

吴平(中石化上海石油公公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保证优质、绿色产品的供给是上海石化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上海石化将生态环境保护当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义务。为了履行好这些社会责任,上海石化努力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保持密切沟通,构建良好政企关系;二是通过联合发展,构建良好企地关系;三是通过公众参与,构建良好公众关系;四是通过关爱员工,构建良好劳动关系。

庄贵阳(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低碳城市建设首先要重视低碳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基于不同城市类型,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探索合适的低碳发展模式。第二是要加强能力建设,包括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建设,为科学规划提供支撑。第三,要实施配套政策,确保规划目标完成。第四,要培养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活。最后要创新发展理念,以制度为低碳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邵一平(上海环科院教授级高工)水环境治理除了投资驱动和技术驱动外,政府行政驱动的力量也至关重要。环保实施效果的评估需要大量的信息,环保大数据建设需要大的投入。

张建明(浙江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这个在安吉统一的非常好。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当环境改善后,不动产价值显著提升,在拉动产业发展、增加个人财富和政府税收收入等方面都有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周冯琦(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如果不从发展上来下功夫解决环境问题的话,发展越快环境问题会越多。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需要政府的投入、需要创新政府投入的模式,带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民生建设。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机制。

程进(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绩效有滞后效应,如何衡量和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绩效以及保护工作与结果的滞后如何体现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把生态空间管控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之一,但生态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等问题都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深化研究。

陈宁(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水治理转型呈现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向制度规制为主,以命令控制为主转向市场调节为主,集中整治为主转向长效治理为主,集中整治为主转向长效治理为主的趋势。